拾平台籲尊重拾荒者 江玉歡:環保唔係邋遢

2024 五月 6日, 星期一 8:16

分享嘉賓:北區玲姐、劉耀成、黃子勁、江玉歡、林振昇、陸頌雄、徐家健、黃洪。(圖:基督日報)
分享嘉賓:北區玲姐、劉耀成、黃子勁、江玉歡、林振昇、陸頌雄、徐家健、黃洪。(圖:基督日報)



拾平台4月13日舉辦研討會「拾荒者與回收業,何去何從?」指出拾荒者在社會中扮演著沒有明確角色和身份,立法會議員林振昇建議拾荒者納入正規行業;江玉歡議員呼籲加強公眾教育「環保唔係邋遢,唔環保先至係邋遢」;綠惜地球副總幹事黃子勁指出香港每日2千多噸廚餘未能處理,垃圾徵費前需完善配套設施。

拾荒者訴苦:搞到我精神分裂

Like Us on Facebook

關懷貧窮學校事工副主任趙日輝提到2017年出現全港廢紙圍城事件,從而介紹拾荒者的背景。根據《2018全港拾荒者研究調查報告》6成拾荒者工作年期超過三年,每日平均時數5.5小時,全港拾荒者每天回收量193噸。工作遇到問題包括:回收物和個人物件被偷去、工作身體受傷、被食環署充公財物和票控等。

在會上,北區玲姐申訴拾荒工作苦情,綠在區區不收發泡膠盒,還要被警察、食環署職員限定一小時清除雜物。她質疑:「這是誰的責任?誰要承受?」並且多次疾呼「不停被騷擾,搞到我精神分裂!政府搞乜宣傳?」每當氣憤的時候,打電話給社工吐苦水。

一直跟進玲者的社工呂家進解釋,綠在區區只做家居回收,不收街頭物件,所以連傳統回收商地方都不夠承載回收量。他繼而指出,街工需要回收空間處理物件,執法部門收到投訴就執法,他們不理會投訴是否合理,或是拾荒者做緊環保工作,這反映出不對等權力的關係。

回收物料出不到口

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表示,一般拾荒者只能在街頭工作,家居樓層做不到。他認為拾荒者與市民之間要互相包容。

曾有個案發生在街頭,回收商上落貨被人投訴遭警察票控,他跟警務處解釋後得到對方諒解,質疑政府的回收政策50年不變。2017年全港廢紙圍城是對回收商的誤解,源於中國內地修例,拒收高污染固體廢物,就算回收到的物料也出口不到,因此政府政策要改進。至於垃圾徵收費,他指很多人支持,但要先處理好廚餘的問題。

政府需完善回收配套設施

綠惜地球副總幹事黃子勁也指出,廚餘問題要處理。香港每日3,000幾噸廚餘、2,000幾噸未處理到,政府在8月1日推行垃圾徵收費之前需要慎思,配套設施怎樣完善。

「廚餘撈埋其他垃圾,市民都不知道怎樣分類?垃圾徵費市民覺得好似只係永遠要比錢。」黃子勁認為政府要做好政策,垃圾徵費要釐清目的,最終是為了甚麼?

黃子勁表示不是為了懲罰,是要減輕垃圾量、提高生活質素包括回收業,政府帶出這些信息時需要社會組織、區議員合作。他指出:「回收業減輕三分一廢物促進循環經濟,如果市民自覺回收的重要就會減輕政府處理廢物的壓力,但是如果只靠回收的朋友,變成對他們欺壓。因此,將垃圾徵費放在回收者身上,對他們的工作造成壓力,而且不公平。」

加強公眾教育:唔環保先至係邋遢

香港立法會議員江玉歡透露,曾與拾荒者一起在北河街拾荒兩小時,希望喚醒市民對拾荒者的尊重,同時也了解回收店的情況,有店員反映時常被人投訴阻街。

本身是律師的江玉歡建議,大廈公契沒有容許有回收的舖頭,「現時深水埗、荔枝角地區重建,為何不容許在這些大廈的地下做一些環保回收的設施?單靠綠在區區不足夠。」

江玉歡指出環保宣傳公眾教育工作嚴重不足,需要讓大眾明白「環保唔係邋遢,唔環保先至係邋遢。」她希望加強教育,整個社會尊重拾荒者,其他世界各地也進行公眾教育,例如中國台灣為拾荒者打造形象,穿著光鮮衣服,替他們買推車;巴西幫助拾荒者改造推車;哥倫比亞為拾荒者簽合約;印度也發出工作證給拾荒者。凡此種種,將拾荒者列為正規工作及改善形象,希望香港社會更多尊重拾荒者。

拾荒者納入正規行業

港九勞工社團聯會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林振昇關注拾荒者的角色。他提到勞聯以往強調「勞動就最光榮,不躺平,自力更新,已經很偉大有意義」。今天拾荒者在社會中扮演著沒有明確角色和身份,這讓他們面臨著許多困難。儘管拾荒者在垃圾處理和分類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卻缺乏相應的職業保障和社會地位。

林振昇呼籲政府應該將拾荒者納入正規行業,提供相應的職業培訓和保障,例如關注他們的休息時間和工作環境安全。

與此同時,林振昇以清潔工為例,垃圾徵收費是針對家居製造垃圾者,並非針對清潔工,雖然有免責的辯護,但對清潔工來說怎樣證明很難掌握,例如垃圾袋破損是誰的責任?

另外,如果清潔公司因衛生問題需緊急處理垃圾,不能用指定垃圾袋,清潔工要書面向環保署解釋,對他們來說很困難。相較之下,拾荒者更缺乏正式身份和職業保障,使其處境更加艱難。

因此,對拾荒者應該針對他們特殊的需求和困境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包括納入他們的工作環境安全和保障,也應該對垃圾處理相關政策進行修訂,讓每位勞動者都能受到應有的尊重和保護。

香港初步處理垃圾,大灣區集中處理

香港立法會議員陸頌雄認為有必要為拾荒者辨識身,「垃圾徵費是促使人返到回收系統,拾荒者主動收拾垃圾,所以有必要給他們身份辨識,這就從源頭做起。」

他提出「大灣區粵港融合」的概念,如香港初步處理垃圾,大灣區集中處理。另外,政府可以資助拾荒者給底薪,作為指定的回收員或清潔工做拾荒的工作,由食環署指導,例如注意工作安全等的問題。

拾荒者在「循環經濟」的角色

Orientis首席經濟師徐家健教授看「循環經濟」,認為垃圾徵費增加非法棄置,執行力不足夠的時候,反而令到環境轉差,以為徵收垃圾費後少了垃圾是非現實的考慮,因此回收系統很重要。

他引用共享經濟的概念放在拾荒者的問題上,2008年金融風暴促使共享經濟的產生,背後的理念是善用資源、提高生產力。對於拾荒者來說靈活性很重要,長期彎易勞損,拾荒者對回收物很敏感,知道甚麼是有價值才去回收,例如汽水罐,這促進經濟效益,然而垃圾徵費限制他們的工作。

綠色就業勞工狀況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博士指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拾荒者」統稱「非正規回收從業員」,而非正式回收是一個系統,包括:上、中、下游。

他察覺到在尖沙咀商業區有貨車收取拾荒者的回收物件:「現時的回收沒有正規系統,在社區、住宅層面進行回收,只是靠清潔工,中、上游如果不收這些物件,系統就塞住了。」所謂正規化是承認非正規化工作者的工作,故此整個行業都要拾回專嚴,而垃圾徵費是讓市民反思,不要隨便丟棄廢物。

答問環節:設立基金補貼拾荒者

在會中有參加者認為回收業單靠買賣紙皮,低買高賣,整個行業並非可持續性;另有參加者呼籲叫停大型垃圾貼上指定的11元標籤,這會杜絕拾荒者。

黃子勁回應,拾荒者的工作要是持續性,政府可考慮將他們納入正規部門,但帶來連串的考慮:要否進行跨部門整合、怎樣定義拾荒者、他們需要甚麼等。

江玉歡認為,政府需要策略。學者有研究但政府沒有統合,政府是政策的推手卻沒有做好社區管治,拾荒者的問題反映政府沒有講清楚政策。

黃洪指出,給予拾荒者權利,例如送手襪、口罩、反光衣;給他們工作空間;設立基金為拾荒者買推車,如果車仔被人沒收補貼他們的生計等。

拾平台4月13日舉辦「拾荒者與回收業,何去何從?」研討會,與拾荒工作者、回收業和社福界代表交流對話。內容包括:拾荒者於本地回收政策改革下帶來的影響;回收業面對同樣問題的未來發展;社福機構如何幫助回收從業員。

是次活動於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中庭舉行,同場展出拾荒者生活照,主題:「拾荒者彎腰體驗攝影展覽」,另見本報報導。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