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徐家健談垃圾徵費 尋找「社會責任」與「公義」的平衡點

2024 五月 6日, 星期一 8:17

徐家健4月13日在拾平台舉辦的研討會發言。(圖:基督日報)
徐家健4月13日在拾平台舉辦的研討會發言。(圖:基督日報)
社會關注垃圾徵費增加食肆經營成本,至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圖:基督日報)
社會關注垃圾徵費增加食肆經營成本,至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圖:基督日報)

政府推行垃圾徵費引起不同階層關注,Orientis首席經濟師徐家健接受《基督日報》專訪指出,處理垃圾對資源造成虛耗,垃圾徵費引發商界、消費者成本爭議。他主張政府需全盤計劃,共同承擔垃圾處置責任,以降低社會總體成本。

處理垃圾對社會資源造成虛耗

從商界的角度來看,垃圾徵費增加成本使營商變得困難,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對香港是否帶來負面的經濟影響;垃圾徵費牽涉不同階層人士,怎樣平衡各方訴求達至社會公義,這都備受關注。

Like Us on Facebook

徐家健在專訪時表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界外效應(Externality)指出處理垃圾對社會資源造成了虛耗。如果廢料回收系統得到完善,垃圾徵費政策當然有其價值,能夠減輕政府的負擔。然而,如果未能妥善處理垃圾問題,就會出現誰來承擔這些成本的問題。

「過去的傳統做法是透過稅收來處理,但如果沒有合理訂定的價格,人們不會被誘使去回收,這時政府就需透過政策來引導價格變得合理,讓製造垃圾者承擔相應的成本。」他指這也引發了商界和消費者承擔成本之間的討論。

商界、消費者、政府:牽一髮動全身

本身經營餐廳的徐家健解釋說,成本增加只能通過加價來彌補,而消費者也陷入兩難的境地:在外用餐要支付更多的費用,或是在家煮飯時處理更多廚餘,這些情況都意味著垃圾費用的增加,進而增加了成本。同時,政府也需增加人手來處理這些廢物,進一步加重了成本壓力。

徐家健表示原則上不反對垃圾徵費,但建議政府在推行相關措施時需要更深入思考:如何處理垃圾量和出口支出,同時也要檢視回收系統是否已經足夠完善。

他強調政府必須有一個整體的計劃,「垃圾徵費政策可能導致增加垃圾的棄置行為,市民可能會把垃圾丟到街上甚至餐廳內,情況如何處理?這一切會牽一髮動全身,政府需要有全盤的計劃。」

徵費意味共同分配責任

目前,香港人北上消費的現象和食肆倒閉的情況讓人擔憂,政府在推動垃圾徵費政策時似乎缺乏全面的思考,急於推行可能使食肆業者不得不關門或是被迫提高價格。

針對垃圾徵費如何平衡不同社會階層的訴求,乃至實現社會公義之問題,徐家健認為社會人士需要共同承擔垃圾棄置的責任:「徵收費用意味著共同分配責任,而成本並不會消失。因此,最好的方式是透過價格、市場、政策的引導,讓整個社會的總體成本降至最低,這是最有效率的做法。」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