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與禁煙》揭示晚清傳教士對鴉片貿易的態度

2024 十月 29日, 星期二 10:48

《福音與禁煙:晚清傳教士與鴉片貿易的興廢(1807-1911)》
《福音與禁煙:晚清傳教士與鴉片貿易的興廢(1807-1911)》

《福音與禁煙:晚清傳教士與鴉片貿易的興廢(1807-1911)》一書深度揭示了傳教士與鴉片貿易之間的複雜關係。作者卓輝立詳細探討了傳教士對鴉片的認知和態度的演變,並檢視他們在鴉片貿易中的角色。

該書由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及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於2024年10月21日聯合出版,撰寫者為雲南保山學院人文學院教師卓輝立。

傳教士與鴉片貿易的關係一直以來在學界和輿論界引起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有研究認為傳教士與鴉片販子狼狽為奸,是帝國主義的幫兇,忽視了他們後來參與禁煙運動的事實。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將傳教士視為「反鴉片鬥士」,對其早期與鴉片貿易的聯繫則避而不談。

作者卓輝立指出,這些觀點過於簡化,忽略了晚清傳教士對鴉片觀念和態度的轉變歷程。他在緒論中分析了晚清時期傳教士在中國內地的傳教工作,以及他們隨著鴉片貿易開放而進入中國的過程。18世紀末,歐美國家掀起海外傳教熱潮,並在中國成立宣教機構,其中英國倫敦會的馬禮遜是首位來華的傳教士,並在廣州開啟了福音之門。

Like Us on Facebook

然而,傳教士也面臨語言障礙、資金短缺以及清政府的禁教政策等挑戰,於是他們借助外交機構和洋行來獲得合法居留權以開展傳教工作。然而,這樣的行為卻引起民眾的不滿,並將傳教士與鴉片貿易連結,導致傳教形象受損,甚至引發了「晚清教案」。

隨著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西方勢力在中國增長,傳教士的身份逐漸合法化。他們對鴉片的態度也隨之轉變,認為鴉片對中國人民的禍害與基督教的教義相違,故而愈發站在「反鴉片」的立場上,成為反對鴉片貿易的鬥士。

究竟歐美傳教士如何看待西方的鴉片貿易?眾多傳教士的立場是否一致?作者在書中深入探討了晚清時期傳教士與鴉片貿易之間的複雜關係,透過豐富的外文文獻,詳細考察他們對鴉片貿易的認知、態度的演變,以及他們所扮演的角色。該書的出版為學界和輿論界提供了理解晚清傳教士與鴉片貿易關係的新視角,對於研究這一歷史時期具有重要意義。

卓輝立(Huili Zhuo),1991年生於浙江溫州,2016-2019年於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宗教學專業獲哲學碩士學位,2020-2024年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史專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雲南保山學院人文學院教師。其研究方向包括中國基督教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及中外關係史。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