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光書院7周年校慶現身長洲 梁永泰率眾籲神祝福香港 恩光書院4月8日在長洲舉行7周年校慶暨感恩分享會,來自院校同學和支持者約30多人參加,梁永泰院長以「這地屬我」為題分享教育遠象,籲培訓基督徒未來領袖面對港人身分危機,並率眾立誓宣告神祝福香港;資深家庭治療師陳幼莉向本報透露書院將於7月開辦新課程,塑造未來家庭應對未來趨勢。
神學論壇分辨中韓異端 王美鍾院長析共同特性:自創末世論 馬來西亞浸信會神學院舉辦「如何分辨中韓異端」線上神學論壇,王美鍾院長分析異端的共同特性,例如教主有新的啟示、自創末世論等;異端研究者梁志光傳道分析中國異端全能神教會管理體系;韓國衛理公會資深牧者白永基回應為何韓國多異端時指,它們強調「東方興起」的教義。
浸信會學院授予史丹利牧師:神學教授主席 特魯特麥康奈爾大學(Truett McConnell University)浸信會文理學院宣布授予解經牧者查理‧史丹利(Rev. Charles Stanley)神學教授主席,肯定他的聖經宣講擁有堅實的神學基礎。
中神講座探究初期教會發展 張略:10年增長40% 中國神學研究院7月4日舉辦講座「從初期教會發展看今日教會的機遇與挑戰」,聖經科張略博士引數據指,初代基督徒平均每10年增長40%,並列出7因素,包括:使徒熱心傳道、教會超越社會階級、教制和卓越領導,最重要是上帝的工作。
中神講座 盧德賢博士:靜觀並非放空 中國神學研究院萬崇仁教牧學講座舉辦輔導與牧養的反思,客座教授盧德賢博士指出,西方心理學靜觀跟坊間的定義「放空」不同,是留意有的經驗不再跟這些經驗糾纏,並介紹靜觀練習的元素。
兒童期被踐踏釀同性傾向 輔導處理哀傷 中國神學研究院萬崇仁教牧學講座舉辦輔導與牧養的反思,共兩場;輔導科副教授林添德主講「基督徒同性戀與靈性的困擾與出路」,幫助掙扎者調節焦慮、男性的評價;輔導科訪問教授萬楊婉貞分享「牧者在關顧牧養時的界線」,籲輔導異性時提高危機意識。
屈偉豪院長受按為牧師 矢志:怎能不為主活 伯特利教會暨阡陌社區浸信會4月30日舉行聯合按牧典禮,伯特利神學院院長屈偉豪被按立為牧師,屈牧師述志指事奉從不輕省,並憶述自1978年在浸會園夏令營蒙召,立志一生為主活。
信義宗神學院談家庭糾結 梁錦榮:愛過界限制成長 家庭是人倫關係盡顯的場所,資深輔導員梁錦榮在信義宗神學院專題講座拆解家庭中的糾結關係,這源於愛對方至越界限制了人的成長,他建議雙方不要怕衝突、為自己建立界線、重新確立價值。
信義宗預苦期聖樂默想 : 耶穌死前三小時 信義宗神學院4月8日舉行預苦期聖樂默想,主題為「痛苦中的哀求」,該院臨床心理學及輔導副教授林雪文指出,耶穌死前三小時經歷與上帝隔絕之苦,因而體會我們肉身的痛楚、精神壓力、人際關係破裂的心情,她並且帶領會眾默想個人對主的召命。
中神晝夜「詩」想系列 李穎婷析詩篇90:數算日子得智慧 ⾯對疫情基督徒仍堅信上帝看顧世界,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李穎婷在「晝夜『詩』想」信息系列其中一講分析詩篇90篇,勉勵信徒以超然眼界數算有限人生,得著智慧的心敬畏神回轉歸向祂。
人際流動三招自我保護 區祥江提醒小心病態反應 人際互動中怎樣了解自己的行為?中國神學研究院輔導科教授區祥江在一課堂介紹「人際流動理論」,以親近、抽離或對抗別人避免不被傷害;若將理論放進神人關係,出現甚麼情境?
古猶太民族亡國後遺症:集體創傷神觀轉變 古代猶太人被外族入侵國破家亡,流放異鄉引發多重身分危機,崇基學院神學院王珏教授在網上課程分析「流放」對侵略者具社會功能,卻使流散者做成集體創傷,甚至影響民族的神觀。
建道培靈會 高銘謙籲基督徒:有限生命見證無限的神 建道神學院1月3日在YouTube直播爾道將臨培靈會,主題為「道成肉身的見證」,高銘謙牧師用施洗約翰為耶穌基督作見證,提出見證人要自知不是主角,並以有限的個體接駁到無限神的任務,得到終極的喜樂和滿足。
迷失年代尋回「真我」賴玉芳:回歸神探索生命 處於失序迷失及疲憊的時代,人們需要屬靈的陪伴與導引,中國宣道神學院靈修神學講師賴玉芳在該院舉辦的講座,呼籲人尋回「真我」,返回神裡通過探索個人生命明瞭辨識一切。
倫敦神學院啟動項目 研究聖經對移英華人影響力 香港移民潮下今年料有15萬港人移民英國,當中包括基督徒,英國倫敦神學院(London School of Theology)啟動一項研究計劃,全面了解華人在英國的參與狀況,以及聖經對他們生活的影響。
香港尼泊爾群體調查:冀學生建立自信融入華人社群 香港尼泊爾群體在學校、社交、語言遇上甚麼挑戰?建道神學院跨文化研究系進行調查,受訪者盼學好中文搵工作,團體呼籲教會協助他們融入社區;另有來港11年的尼泊爾人信主,並將福音傳給同胞。
馬神研討會籲基督徒為國家民族奮鬥 馬來西亞聖經學院8月舉行研討會,探討基督徒參與國家發展的責任,公民社會組織主席賈雅索里亞博士,引用使徒保羅以基督平等的思想,盼羅馬帝國廢除奴隸制,籲今天信徒參與公共政策發展在社會成為鹽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