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尋求占卜算命:聖靈恩雨對抗靈性空洞 國度豐收協會(Asia for JESUS)近期發表了一篇文章,探討聖靈的澆灌如何改變人們的靈性狀態。講者指出,許多現代人因靈性空洞而轉向占卜算命。然而,當聖靈的恩雨降臨在人心時,人們便不再活在恐懼中,而是因主的喜樂而歡快。
如何在不使信仰庸俗化的情況下傳達信仰 基督教寫作應如同其所代表的信仰一樣豐富且具有挑戰性。我們是否將其過於簡化了?基督教作家,包括撰写讲道稿的牧師,如何才能在傳遞深度和嚴肅性的同時,觸及讀者的心靈和思想?我們如何在不使福音庸俗化的情况下,讓人們在他們的理解水平上接受它?
「耶穌受難最大冤獄」林以諾:恨就沒有愛 今天是耶穌受難日的聖週五,林以諾牧師從耶穌受難事件呼籲信徒反思三個重要問題:心中是否擁有愛、是否自私地以利益為出發點、是否自我中心,藉此領悟十字架大愛的真正意義。
「仿生學」智慧設計抄襲上帝? 仿生學是一門實踐,通過觀察生物和自然界中的設計模仿、改進人類技術的功能和效率。例如,通風系統是仿效草原土撥鼠自然空調洞穴而設計;新的抗菌表面模仿了鯊魚皮膚的紋理。那麼,人類將會取代上帝嗎?
聖經「人口普查」:揭示耶穌救贖與未日審判的奧秘 人口普查不是現代人發明,從舊約、新約、中世紀,以至主再來的大審判,都與人口普查關係密切。嬰孩耶穌的誕生就是經歷了人口普查的一幕,聖經中的人口普查幫助人了解上帝對歷史的塑造。
聖誕節是一場文化戰爭 聖誕節是文化戰爭,文化戰爭不僅是政治衝突,而是更深層的真理鬥爭。聖誕節的故事為結束墮胎、保護婚姻和擊敗跨性別主義謊言提供了框架,宣告人類不是盲目偶然或純粹生物過程的產物,而是造物主精心設計的產物。
伍渭文牧師:將臨的已經來到了! 聖誕前四個主日至聖誕稱為將臨期(Advent)。我們用四個主日預備自己,等候迎接基督的降生;好像一首樂章,先有前奏,後層層邁進,帶出主題,推向高潮。又如進入華麗殿堂之前,舖有階梯,拾級而登,穿過迎廊,才能登堂入室。誠然,等候是一種藝術。
感恩節教會創意活動:秋季香氛蠟燭送鄰舍 11月23日是感恩節表達對上帝感謝和讚美的日子,也是預示著未來永恆的讚美。教會可以透過設置感謝板、感恩之旅、分發禮品袋,分享感恩的喜悅和愛心。感恩節可以追溯到清教徒移民抵達美洲的故事,他們經歷了困難和挑戰,仍然感謝上帝的保守和眷顧。
人類3400年歷史只有268年沒戰爭:不要恐慌! 基督教暢銷書作家路卡杜(Max Lucado)指出,過去3400年有記錄的歷史,人類沒有戰爭只有268年佔其中8%,據聖經稱「民攻打民、國攻打國」是世界結束的信號,然而路卡杜強調不要「恐慌」。
國攻打國常態世紀 普世聖餐主日突顯愛與合一精神 普世聖餐主日是基督教教會中的一個特殊節日,通常在每年10月第一個星期日舉行,為的是紀念耶穌基督最後晚餐與門徒分享餅和酒,並設立聖餐的儀式。在國攻打國成為常態的現今世界,普世聖餐主日突顯了祈求族群合一、免於人類互相殘殺危機、紀念基督犧牲大愛的意義。
10號颶風蘇拉逼近 默想耶穌平靜風浪12個重要教訓 隨著超強颱風蘇拉逼近香港,天文台晚上(9月1日)發出10號颶風信號,面對颱風威脅基督徒可以求耶穌賜予平靜的心境,有牧者將耶穌平息風浪的故事分解成12個重要的教訓,鼓勵人們放心倚靠主勝過內心恐懼,願所有市民能夠安全度過颱風襲擊。
德州藝人團契 陳國安講道:尼希米記水門事件 德州藝人福音團契近日上載真道分解視頻,陳國安牧師解釋尼希米記8章重建聖殿、住棚節靈性復興猶大國民的寓意,視為「水門的復興」;呼籲信徒在靈性枯乾時歸向神,重新回到主面前,思考人生方向和生命投資。
使徒保羅「第三層天」揭示上帝與人類神秘關係?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提到「第三層天」概念,有學者認為是象徵或隱喻性的描述,而不是對特定天國的字面解釋;這段經文強調精神體驗的超越和變革,提醒信徒尋求與上帝深刻連結的關係。
化學家顛覆聖經動物觀:挪亞派烏鴉尋找陸地 著名有機化學家堀内昭出版新書《聖書の動物よもやま話 》(暫譯:聖經動物故事),從中了解當時居住在古近東地區的人,如何看待這些動物,同時顛覆聖經傳統所說,如挪亞派去尋找陸地的鳥並非鴿子,而是烏鴉。
普救論:今生否定基督死後第二次救恩 皮尤研究中心一項調查指出,83%的人相信死後有一種生命存在,每個靈魂最終都會與上帝團聚,共度永恆。這種信念來自基督教自由神學的「普救論」。然而,聖經提到的判決和永恆審判的概念與普救論不一致。
聖靈可否改變一個人? 六個領域「CHANGE」人生 聖靈是否可以改變一個人?有牧者用「CHANGE」六個領域描述,指出聖靈讓人悔罪、在聖靈裡祈禱會帶來醫治、學效耶穌用時間與上帝相交、聖靈作為信徒生活的目標、建立良好飲食習慣因為身子是聖靈的殿。
一年伊始親近上帝:排隊法操練獨處 一年伊始, 與神親近先決條件是安靜,但現代都市人談何容易, In Touch Ministries 網站提出操練獨處的方法,如獨自進餐與內心的我交談、外出用膳排隊放緩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