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社談體罰 溫南聲:父子零距離管教得心應手 香港有調查指,近五成受訪兒童過去遭父母或照顧者施以體罰,明光社4月28日舉辦講座,該社顧問梁林天慧表示體罰發洩情緒父母宜管理自己情緒;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稱,父子心靈零距離管教便得心應手。
基督教團體、大學辦音樂會 籲社會接納少年釋囚 為提高社會大眾對青少年罪犯的認識,馬來西亞基督徒關懷協會與拉曼理工大學公關系大學二年級學生4月5至7日在校園舉行「X-perience Campaign 2022」醒覺活動,內容有角色扮演、音樂表演、遊戲攤位、反毒展覽,進行公民教育。
跨宗派30教牧領袖 受難周為烏克蘭求平安 烏克蘭戰事持續,香港30位來自不同宗派教牧、機構領袖、神學院院長,在踏進受難周發起聯署,為烏克蘭求平安,並指出與烏克蘭戰火之苦身同感受,祈十字架的寶血勝過死亡,化屈辱為榮譽,不再恐懼,呼籲信徒佇立十架前同心禱告。
創世紀文學頒獎禮 張曉風:用華人看得懂語言來寫 位於南加州的創世記文字培訓書苑一直推動華文閱讀及書寫,並舉辦創世紀文學頒獎,今年踏入第二屆,著名散文家張曉風勉勵基督徒,為主用心寫作,以華人看得懂的語言來寫。
公元前1400年文物出土:巴勒斯坦碑文刻 「耶和華」名字 巴勒斯坦巴路山(Mount Ebal)附近一個垃圾場發現古代石板「詛咒牌」,包含希伯來字母的上帝,將「Yahweh」(耶和華)名字的歷史記錄,推前幾個世紀至公元前1400年。
正委會祈世界和平 夏志誠盼教友:與主連結提升勇氣 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烏俄戰爭衝擊世界格局,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3月24日為世界和平祈禱,夏志誠輔理主教指人達至和平,離不開日常與主的進深關係,且煉成聖者的勇氣。
中神講座「單身不苦?」 籲愛情路上認識自己 單身非自願,很苦?中國神學研究院3月14日舉辦網上公開講座「單身不苦?」,有輔導員提到單身與否,切要認識自己,否則單身是苦,結婚更苦,害了伴侶;組織家庭不是用來脫離原生家庭的苦。
協進會發起守望烏克蘭:祈逝者安息 寬恕流人血者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3月11日主辦守望烏克蘭網上祈禱會,來自不同宗派教會、機構領袖在線為逝者祈禱,讓天使的號角聲成為他們得救的宣告;也求主寬恕那些流無辜人血者。
馬偕赴台宣教150周年 教界創作音樂重遊淡水 傳教士馬偕赴台宣教150周年,基督教界紛紛展開紀念活動,北部長老教會大會舉辦感恩禮拜及演出短劇;基督教研究智庫製作全新音樂《與馬偕同遊淡水》,回到1872年的福爾摩沙,與馬偕搭船聆聽他委身救靈魂的心聲。
恩光書院探視「未來趨勢」馮韻兒:重尋公民身分 梁永泰:幽暗處創造價值 在急劇轉變的社會,未來無法預測還是有跡可尋?恩光書院2月12日舉行研討會「未來趨勢與自我創造」,該院教務長、副教授馮韻兒指出,人在不確定的未來產生害怕,尋找身分、認識歷史、具備全球化視野以配合大時代來臨;梁永泰院長則從聖經與歷史人物道出大時代中人遇見神,生命就得以重新創造。
思覺失調vs思覺過敏 精神科醫生:發病率在青少年期 思覺失調與思覺過敏有何分別?如何有效治療?基督教愛協團契近月舉辦公開講座,精神科專科醫生趙珮瑜指,思覺過敏是思覺失調的前期,前者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後者病發率每1萬人每年就有5宗新個案,成因非單一性。
明光社再婚婚前輔導 逾8成增信心再組家庭 香港近年離婚與再婚趨勢加劇,再婚人士面對重組家庭、子女融合的挑戰。明光社1月15日發佈再婚婚前輔導研究結果,逾9成受訪者表示輔導有助家庭面對挑戰、8成多增加對再婚的信心。
調查:父母減少心理控制 子女人際富同情 子女品格與人際相處由父母承傳,維護家庭基金聯同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以及另外七間社福機構於上月(2021年12月18日)線上舉行「第八屆家庭學術研究發布論壇2021」,主題為「塑造子女品格.父母從何做起?」,研究指出青少年與人相處態度的傳承模式,與父母的人際反應及管教子女模式,兩者互為相關。
跨宗派普世教協祈禱周:團結教會希望滿世界 普世教會協會(普世教協,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推動的「基督徒合一祈禱周」於1月18日至25日展開,凝聚世界各地教會,反思馬太福音2章,耶穌誕生為人類帶來喜樂和盼望。
沉沒海港千年「好牧人」金戒指 述說水手遇險故事 以色列古物管理局在凱撒利亞海岸附近進行海洋考古調查,從兩艘古代沉船找到寶藏,包括數百枚硬幣、金銀戒指、稀有寶石、小雕像、鐘聲和沈船殘骸,現揭示了兩艘船在不同時期沉沒的故事,顯然有船隻試圖將駛入港口時遇上意外。
2022年元旦泰澤祈禱盛會 線上匯聚全球青年 泰澤團體第43屆歐洲年度聚會原定於2020年舉行,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盛會轉為線上、實體兩階段進行,2022年元旦以線上方式舉行,7月將在意大利都靈舉行實體聚會;其中一場線上晚禱會(2021年12月28日)可於YouTube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