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 : 社關

  • Step Ahead_320.jpg

    揭露泰國孤兒院旅遊:呼籲教會轉向支持弱勢家庭組織

    泰國有12萬兒童生活在公營和私人的機構,大部分孤兒院未註冊且欠缺監管。一對夫婦遠赴泰國創辦基金會將泰國兒童從孤兒院過渡到家庭照顧,並呼籲教會停止旅遊心態來孤兒院,將資源支持為泰國弱勢家庭工作的組織。
  • 650.jpg

    少數族裔精神受困:逾半語言障礙阻求助

    香港的少數族裔在社會時有被醜化,有機構調查發現近四成少數族裔面對精神健康問題不懂求助,研究團隊倡導政商社合作提供情緒支援,以及推出平台「心靈密(Salamat)」讓有關人士獲得身心健康報告及相應的幫助。
  • 社企.jpg

    社企改變城市DNA?謝思熹:還原人的基本價值

    豐盛社企學會舉辦分享會,社創校園創辦人謝思熹指社會文化賺到盡,社企是還原人的基本價值,鼓勵結合政商力量推動城市轉化。14間社企負責人分享使命與活動,致力服務弱勢群體,如SEN兒童及家庭、聽障人士、更新人士、長者、新來港婦女、外地弱勢人士等。
  • 社企_650.jpg

    豐盛社企分享會 OneSEN支援SEN家庭促社會共融

    豐盛社企學會1月27日舉辦「使命商道:信徒們 + 社企 WinWin」分享會,OneSEN創辦人之一曾偉延藉著平台支援SEN的家庭、YWCA的「Y Sliver Link安居通」用小工具幫助長者活出尊嚴、純白鎮打造紙版遊戲俱樂部,為青輕人締造夢想。YWCA的Carmen向本報表示,強調社企不是Sale產品,而是一種教育。
  • 拾荒者_650.jpg

    垃圾膠袋徵費雖暫緩 組織憂拾荒者被消滅

    政府推出垃圾膠袋徵費延遲至8月實施,雖然暫息公眾的疑慮,然而對拾荒者個人生計和社區的影響仍是值得關注。扶貧倡議及地區組織「拾平台」從三向度:拾荒者是否需要自費購買膠袋、拾荒行為會否觸犯法例、拾荒者生計受影響,呼籲大眾對拾荒者的尊重。
  • blind2.jpg

    視障照顧者壓力大無人聞!協會促政府批津貼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早前進行調查,視障會員中37人擔任家中照顧者,六成的人顧者時間從4年至40年不等,有會員分享照顧者壓力和開支大。該會呼籲社會福利署肯定殘疾人士有能力成為照顧者,並獲得照顧者津貼。
  •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jpg

    調查:近三成家長網上公開子女相片導致信任危機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下稱:青年會)進行調查,近三成受訪家長在網上分享子女相片或影片,事前未詢問子女意願;近六成受訪家長認為子女不會因此感到尷尬等負面情緒。然而,逾四成受訪學童對此感到尷尬,近三成則感到討厭。青年會提醒家長在分享前應徵求子女同意,尊重其意願。
  • 世界盲文日_650.jpg

    世界盲文日 視障者從點字走向智能世界

    每年1月的世界盲文日為紀念19世紀點字法發明者布萊爾,香港失明人協進會90年代亦開發中文輸入法「點寫易」,並推出室內導航手機應用程式,隨著科技發展視障者利用電腦、智能手機等工具閱讀,成為通向世界的光明隧道。
  • 雷競業_650.jpg

    使命商道論壇 雷競業盼信徒「各盡其職」重建人倫關係

    豐盛社企學會上月舉辦使命商道論壇,主題為「異象、空間大轉化!看見,就動了!」來自30多間不同教會信徒參加。中國神學研究院教授雷競業呼籲基督徒進入社區重建人倫關係;三位牧者分享從堂會到社區服侍本地、南亞群體的經驗。
  • 莫介文.jpg

    香港六宗談Gen Z環保 莫介文:宗教儀式提升意識

    香港六宗教領袖思想交談會12月16日舉行,探討年輕人心中的環保與希望。基督教代表莫介文博士強調「教會—學校—神學院」複合體賦權年輕人對抗氣候變化,認為 Gen Z並不缺乏氣候意識,教會和宗教儀式提升信徒環境保護關注。
  • refugee.jpg

    協進會出版《關懷難民手冊》揭示香港難民現狀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出版《關懷難民手冊2023》(英文版),並列出10多個為難民提供服務的教會和組織,文中指出香港有近15,000人尋求庇護,由於香港尚未簽署《難民地位公約》,因此不接納難民重新安置。難民面臨生活壓力、離鄉別井和社會偏見,根據聖經,歡迎外來者是上帝子民的責任,使教會成為難民和庇護所的一部分。
  • 廟街1_320.jpg

    教關諮詢會促領袖落區了解城市需要

    因應疫情後香港教會形態轉變,教會關懷貧窮網絡12月7日舉辦諮詢會,全城轉化起動日創立者Dr Mac Pier分享社區領袖回應城市需要的五大法則:愛城市、教會保持合一、禱告不是一個選擇、策略性的合作帶來更大果效、從自己家庭著手。
  • 調查_650.jpg

    調查:九成中學生負面情緒不求助 鼓勵同輩陪伴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11月進行「學童自殺與求助研究」,社工與150名中學生深入訪談,了解他們對自殺的看法和求助情況。學生自殺是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並且約有九成的學生在面對負面情緒時不會主動向老師、社工或家人尋求幫助。
  • 職場調查_650.jpg

    職場調查:近半人不願透露宗教信仰憂歧視

    最新研究顯示,近一半英國和美國的員工在職場表達信仰時感到不自在,擔心遭受歧視、嘲笑、排斥和孤立。報告還指出,工作安排和宗教儀式之間存在衝突,基督徒因工作無法參加主日崇拜。
  • 明光社_650.jpg

    明光社精神健康講座 陳玉麟醫生:宗教提升青少年自身價值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玉麟近日在明光社講座指出,青少年面臨許多挑戰,如文化變遷、虛擬世界影響和家庭壓力,以致精神健康問題比例上升,多數患者14歲開始發病。宗教群體提供靈性支持重要,家庭、朋友支持和解決問題能力提升可減輕痛苦。
  • IMG-20231202-WA0009.jpg

    「以巴風雲」李盛林剖析歷史:巴勒斯坦25族對抗以色列12族

    以哈短暫釋放人質後戰火再起,宏恩基督教學院12月2日舉辦「以巴風雲」神學講座,歐偉昌牧師(該院基督教事工學院助理教授)回應本報訪問時指出,縱使以色列作為上帝選民,戰爭本身充滿罪與破壞應努力避免;李盛林牧師(該院基督教事工學院舊約專任客座教授)從舊約聖經剖析以巴戰爭,追溯亞伯拉罕的後裔衍生巴勒斯坦25族對抗以色列12族的歷史。
  • 5成青少年情緒困擾_320.jpg

    調查:5成青少年情緒困擾拒絕求助:怕被社會歧視

    近月學童自殺個案激增,本地八所大學發表聯合聲明,呼籲大學生重視個人心理健康「自我傷害絕不能解決問題」。菁研工作小組、突破機構亦發佈「情緒污名化與青少年求助行為」研究,發現5成青少年高度情緒困擾,但拒絕求助,害怕被社會污名指危險人物。
  • 癌_650.jpg

    癌聯講座 余德淳:關懷癌症病人 掌握「起碼」精神

    情商管理專家余德淳博士在香港基督教癌症關懷事工聯會,探討癌症病人和照顧者之間的情緒管理與溝通技巧。他指出,癌症對於病人和照顧者都是極具挑戰性的,容易帶來負面情緒,但有些病人能夠積極面對疾病,甚至向身邊的人傳福音,余德淳認為「病是製造生機的工具」。
  • 夫妻節_650.jpg

    11.11夫妻節 吳振智牧師:星月太陽牽引力喻婚姻關係

    11.11除了是光棍節,也是夫妻節。大衞城文化中心11月11日線上舉行「第22屆夫妻節」,吳振智牧師用星星、月亮、太陽互相牽引,比喻夫妻的責任是彼此提醒,關係猶如乘著潮漲出航,這種牽引的力量不會因婚姻年齡的增長而減弱。
  • 大馬勞工磋商會.jpg

    大馬勞工磋商會呼籲教社合作促進工人權益

    馬來西亞基督教協進會舉辦「新國際金融和經濟架構勞工磋商會」,從神學角度探討勞動核心議題,信仰傳統將勞動描繪成生活重要一部分,磋商會指承認勞工地位之餘工人應有尊嚴。
  • 愛的根源1_650.jpg

    7宗派話劇詩歌重溫先賢奮鬥故事 說好香港!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婦女事工小組主辦「愛的根源」活動於10月28日在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座堂善牧堂舉行,共有200人參加。7個宗派機構分別以話劇表演、詩歌獻唱及影片分享等方式呈現其宗派在港發展的歷史,透過重溫先賢的奮鬥故事,讓信徒尋回今日留守在香港的力量和使命。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