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宣明會低碳版「饑饉30」林超英籲市民少用電減碳排放 香港世界宣明會今年首次舉辦低碳版「饑饉30」活動,旨在關注氣候變化和飢餓問題,活動於11月3日至11月4日在挪亞方舟順利舉行,參加者通過30小時或8小時的飢餓體驗,為非洲的飢餓兒童和群體籌款。
調查:5成青少年情緒困擾拒絕求助:怕被社會歧視 近月學童自殺個案激增,本地八所大學發表聯合聲明,呼籲大學生重視個人心理健康「自我傷害絕不能解決問題」。菁研工作小組、突破機構亦發佈「情緒污名化與青少年求助行為」研究,發現5成青少年高度情緒困擾,但拒絕求助,害怕被社會污名指危險人物。
精神健康研討會 鄭佑中:教會與其百次感動,不如一次行動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今早(17日)在觀潮浸信會舉行「2023基督教精神健康研討會」,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名譽臨床教授黃德興指,7成精神病患者求職和升職遇困難,精神友善教會發揮康扶身、心、社、靈的責任。
癌聯講座 余德淳:關懷癌症病人 掌握「起碼」精神 情商管理專家余德淳博士在香港基督教癌症關懷事工聯會,探討癌症病人和照顧者之間的情緒管理與溝通技巧。他指出,癌症對於病人和照顧者都是極具挑戰性的,容易帶來負面情緒,但有些病人能夠積極面對疾病,甚至向身邊的人傳福音,余德淳認為「病是製造生機的工具」。
11.11夫妻節 吳振智牧師:星月太陽牽引力喻婚姻關係 11.11除了是光棍節,也是夫妻節。大衞城文化中心11月11日線上舉行「第22屆夫妻節」,吳振智牧師用星星、月亮、太陽互相牽引,比喻夫妻的責任是彼此提醒,關係猶如乘著潮漲出航,這種牽引的力量不會因婚姻年齡的增長而減弱。
大馬勞工磋商會呼籲教社合作促進工人權益 馬來西亞基督教協進會舉辦「新國際金融和經濟架構勞工磋商會」,從神學角度探討勞動核心議題,信仰傳統將勞動描繪成生活重要一部分,磋商會指承認勞工地位之餘工人應有尊嚴。
7宗派話劇詩歌重溫先賢奮鬥故事 說好香港!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婦女事工小組主辦「愛的根源」活動於10月28日在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座堂善牧堂舉行,共有200人參加。7個宗派機構分別以話劇表演、詩歌獻唱及影片分享等方式呈現其宗派在港發展的歷史,透過重溫先賢的奮鬥故事,讓信徒尋回今日留守在香港的力量和使命。
救世軍啟動「精彩人生下半場」:開展嶄新安老照顧模式 救世軍啟動「完善人生計劃」第五期「精彩人生下半場」計劃,旨在開展嶄新的安老照顧模式、提供臨終關懷和紓緩護理。救世軍早前亦進行問卷調查,發現65歲或以上人士缺乏準備面對退休生活,呼籲成年人及早進行晚晴規劃,並加強對退休人士的教育,提高他們在健康、理財和晚年規劃方面的意識和準備。
網絡遊戲成癮疑創傷引致:每周3次家庭晚餐增進關係 網絡遊戲成癮是一種多因素疾病,加拿大華福與安省華人基督徒醫學團契舉辦講座,有社工指出,壓力、創傷、無聊和孤立可能導致對遊戲的依賴,父母接納孩子的失敗,以自身過去的經驗來教導等對抗孩子孤獨問題。
大馬「為耶穌行走」:逾2萬跨宗教信徒步行促團結 馬來西亞舉行跨宗教活動,沙巴監獄聯誼會、沙巴基督教理事會聯合舉辦的「為耶穌行走」疫情後重啟,今年在亞庇中央商務區步行4公里,預計約24,000人(3,000名基督徒)參加,為馬來西亞的團結祈禱。
研究揭示:宗教信仰與公民參與程度成正比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有宗教信仰的人在心理健康方面比無宗教信仰的人表現更好,尤其在宗教較多的國家更為明顯。此外,宗教人士在公民參與程度方面也表現出比非宗教人士更高的得分。
世界精神衛生日博覽會:基督教機構宣傳健康教育 今天(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香港多間機構參與精神健康博覽會2023,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展出線上精神健康自助平台,11月將舉辦精神健康研討會;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介紹幸福雜貨舖——精神健康流動宣傳車服務,提供精神健康支援和教育。
「一屋正菜」靈安護理:廣蔭頤養院長者燃點盼望之光 人尋求人生過程,在最後的一里路上,何曾想過他們需要甚麼,又可以怎樣照亮世界?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成立120年之際,推出「一屋正菜」靈性藝術照護模式,為長者點燃盼望之光。
普世教協「創造日」祈禱會:酋長促保護亞馬遜森林 普世教會協會推動的「創造日」(Creation Day)於9月1日開始,並於首日舉行線上祈禱會,來自世界各地宗教領袖盼共同努力保護上帝創造物;巴西酋長達達博拉里拍片,並呼籲人類不分種族信仰保護亞馬遜森林及瀕臨絕種生物。
信義會調查:41%大專生賭錢青年欠債30萬 促政府加強教育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發佈「香港大專學生賭博行為調查」,41%大專學生近三個月內參與傳統賭博,95%學生認為金錢重要,花費由少於$500至超過$5,000。有求助者欠債30多萬更誤墮中介,該會促政府加強預防網上賭博教育。
女青《祖父母的快樂繪本》計劃 綴寫幸福回憶 女青賽馬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主辦《祖父母的快樂繪本》計劃,旨在引導小朋友以文字和圖畫記錄與祖父母的美好時光,並親手製作繪本送給祖父母,以促進和諧家庭關係;是次計劃吸引190個家庭製作209本快樂繪本。
領導力職場轉化 成功會議探討營商屬靈利潤 馬來西亞商界舉辦「真正的成功會議」,匯聚企業主管和專業人士探討連串問題,如在商界何謂真正的成功?何謂利潤?怎樣將恩賜為社區帶來祝福?探討管家的角色在職場怎樣傳揚上帝的國度。
監獄實驗:閱讀聖經減低創傷後壓力 美國聖經公會在監獄進行一項研究,了解囚犯對抑鬱、焦慮、憤怒情緒的處理,發現閱讀《聖經》減低創傷後壓力。雖然實驗暫未普及社區,但美南浸信會神學院副教授蘭伯特表示,三年新冠疫情不少人痛失摯親,教會設立聖經課幫助人認識上帝,從而治療人的恐懼。
明光社講座:思覺失調增加暴力風險?精神病解密 香港上月接連發生精神病者斬人事件,明光社7月20日舉辦講座「精神病解密」,東區醫院精神科醫生鍾沛然解釋思覺失調會否增加暴力風險,並引用美國一項研究宗教信仰能夠幫助心理困擾人士。
九龍城主題步行徑:虛擬實境探索民間宗教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設計及營運、市區更新基金撥款興建,全港最長的九龍城主題步行徑「躍變.龍城」竣工,在這裡細味九龍城的故事:文化藝術保育、城市規劃、老店舖、特色建築物、小曼谷之稱的泰文化社區舉辦獨特的潑水節、昔日城寨的歷史等。
突破調查 逾8成青少年有閱讀習慣:見到啱就睇 突破機構發佈青少年閱讀調查,逾8成青少年有閱讀習慣、6成多認為閱讀重要,群體閱讀互相分享提升樂趣,家長和老師宜引導青少年自發閱讀,如帶他們到書店選購喜愛的書籍。
鐵窗內的上帝:監獄福音大復興130名囚犯受洗 美國各地監獄出現一股宗教復興浪潮,國家監獄事工God Behind Bars在Instagram分享,過去的周日至少有130名囚犯在聯邦監獄接受洗禮,其中包括90名女囚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