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使命"是主耶稣给予门徒的吩咐亦是信徒传福音的依据,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副院长黄根春教授在崇基学院礼拜堂证道中,分析大使命背后的意义。
"大使命"是一连串的行动
黄根春教授讲解"大使命"的背景指,马太福音28章16至20节是该书卷完结之前最后五节的经文,是耶稣离开门徒前的最后吩咐称之为"大使命"。
黄教授指出,"大使命"不单是传福音或教训人,是先有一连串的行动:耶稣要门徒释疑、接收耶稣的新信息,才进到颁布大使命。
门徒疑惑耶稣给予肯定
黄教授指,十一个门徒为什么要去加利利,在福音的记载首三分一部分,门徒跟随耶稣在加利利传道,其后跟耶稣南下到耶路撒冷,由加利利到耶路撒冷,以今天的车程时间都要六小时,门徒因著与耶稣的约定,从耶路撒冷行返去加利利。
黄教授提出,"门徒到了耶稣约定的山,耶稣何时约他们?约去做甚么?门徒等耶稣多久?"一连串的问题都会令门徒疑惑。
但门徒见了耶稣就拜祂,因为门徒知道这人是耶稣但祂已不在人世间,祂已是神的儿子所以拜祂。可是还有人疑惑,是十一个门徒的人还是其他人呢?按照下文理解应该是十一个门徒之中的人。
为什么门徒亲眼看见复活了耶稣仍然疑惑呢?黄教授认为,疑惑是不会分阶段的,"不只是初信主的时候对信仰有疑惑,纵使信了耶稣一段日子都有疑惑,门徒当日看见耶稣都疑惑,何况今天我们看不到耶稣岂不疑惑,是正常不过的事,人有坚强信心,但也有流泪的一面。"
不过,"耶稣进前来"(第18节),耶稣主动积极给当中有疑惑的人的回应,黄教授说:"向前表示愿意更加接近关心门徒,在他们怀疑的时候给予安慰和肯定。今天我们有疑惑困扰软弱,主耶稣也愿意向前聆听,但先决条件是我们愿意开放感应主。"
黄教授呼吁会众,"若果我们心里愁烦不知怎样应对面前的困难,尝试敞开心灵张开心耳,聆听接受一下主耶稣向我们说些甚么。"
他还建议会众具体行动,例如放假一天到不常去的地方,关掉手机聆听主给我们甚么指示和指引,因著每个人怎样看神的信息、分析、理解都有不同,因此我们也需与相类似经历的人交流,以免误解神的信息,这是在灵修操练中漫长的过程。不过,他指出按其经验都能在心灵得宁静的时候接收到新的信息。
遵行"大使命"耶稣应许同在
耶稣给予门徒释除疑惑,继而接收到祂的新信息,然后进到颁布大使命。
黄教授指,第19至20节有七个动词,"去"、"使"、"作门徒"、"施洗"、"吩咐"、"教训"、"遵守"。当中包含三个主要副词:"去"、"施洗"、"教训"。
他指出,三个主要副词与动词一起成为一个动作,就是向普天下去、带他们回来公开承认、教训和让他们认识上帝。不过教导人之先,自己都要学习主的道。
最后,黄教授表示,大使命背后有耶稣给予门徒的应许,就是"常与你们同在",而且是在整卷福音书里都首尾呼应的。马太福音开头讲述信耶稣基督的家谱,上帝要马利亚给祂的儿子起名为耶稣,耶稣的名字就是以马内利"神与人同在",马太福音的结尾也是耶稣给我们的应许:我就"常与你们同在"。
今天,当我们遵行主的命令时,不要怕不用疑惑,因主"常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