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二專家支持人工智能利大於弊

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三分之二專家認為人工智能將改善人類生活景況
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三分之二專家認為人工智能將改善人類生活景況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已經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到底會為人類帶來什麼?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專家堅持人工智能會大大改善人們的未來生活,但同時對人類能力、獨立性、政治經濟體系等都存在不可忽視的威脅。

「到2030年,你認為先進的人工智能和相關技術系統最有可能提高人類的能力並賦予他們權力嗎?也就是説,在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人會比現在過得更好嗎?還是更有可能的是,先進的人工智能和相關技術系統會削弱人類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以至於大多數人的境況不會比今天更好呢?」皮尤研究中心在2018年一份調查中向世界979名專家提問,其中包括技術先驅、開發人員、商業和政策領導人、研究人員和活動家等。

63%的受訪者認為人工智能會讓大多數人的生活景況更好,他們預測人工智能將增強人類效能,在複雜決策、推理和學習、複雜分析和模式識別、視覺敏鋭度、語音識別和語言翻譯等任務上都可能會達到甚至超過人類的智力和能力。它們將在正規和非正規教育體系變革、社區服務、車輛、建築物和公用事業、農場和商業流程,特別是醫療保健、診斷治療、老年生活等方面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

馬裏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人類計算機交互中心(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Center)創始人本•施耐德曼(Ben Shneiderman)非常樂觀地表示:「自動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積極的力量,它提高了生產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活水平。自動化擴大了對服務的需求,從而增加了就業,亞馬遜(Amazon)和聯邦快遞(FedEx)就是這樣做的。」

互聯網名人堂成員萊昂納多(Leonard Kleinrock)也認為:「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進步,我們將看到人類和他們的醫療需求之間高度定製化的互動。這種大規模定製將使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病史、DNA圖譜、藥物過敏、基因組成等信息,任何護理人員或醫學專業人士都可以隨時獲取這些信息。」

與此同時,37%的專家認為人工智能弊大於利,且不管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持樂觀態度與否,大多數專家都不約而同對一些問題表達了擔憂,其中包括對數字技術的依賴會導致人們逐漸喪失對自我生活的控制,降低個人認知、社交和生存技能;大多數人工智能工具都掌握或將被掌握在追求利潤的公司或追求權力的政府手中,而價值觀和道德觀往往未被納入做決定的數字系統中;人工智能在效率和成本方面的優勢遠遠高於人力,可能帶來大規模失業,導致社會經濟差異擴大、民粹主義興起等,引起社會動盪;網絡經濟犯罪;自主武器不斷增加、武器裝備信息化不斷加強、謊言和宣傳等將威脅人類社會的穩定,傳統的社會政治結構將進一步被解構,甚至將造成重大的生命損失。

已故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曾警告若不加以控制,人工智能將會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糟糕的事件」,而知名汽車公司特斯拉聯合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也曾表示人工智能要比核武器危險得多。

美國行為研究與技術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Behavior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高級研究心理學家羅伯特•愛潑斯坦(Robert Epstein)指出:「到2030年,即使人工智能不像人類,它也很可能會獲取一種感知能力。它們還會對大多數人類通信、金融交易、運輸系統、電網和武器系統實現不同程度的控制,而我們則無法將其推翻。它們將自主決定如何對待人類——幫助我們、忽視我們或毀滅我們——一切完全取決於它們,而且目前沒有辦法預測它們將選擇哪條道路。因為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一些偏執的人會試圖摧毀這種新的有感知能力的人工智能,因此,至少有一種合理的可能性是,它們會像蒼蠅一樣猛擊我們。」

對此專家建議,發展人工智能要遵循全球整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加強跨國和利益相關羣體交流,敦促世界各國達成共識和協議,推動建立旨在解決全球性棘手問題的可控制的人工智能應用,建構為人類整體最大利益服務的數字合作。

其次,要制定政策、必要的新監管和認證程序等,建立「人性化」、「充滿同理心」的智能數字網絡,積極確保人工智能技術能符合社會責任和道德約束。

同時,要以增強人類能力的深度和廣度為目標,加深人類在人工智能技術中的參與度,調整經濟和政治系統以幫助人類更好地「與機器人競爭」。

  • AI專家Moses Wong訪談(四):AI實用指南——教會篇

    AI專家Moses Wong訪談(四):AI實用指南——教會篇

    生活在AI啟蒙的時代,基督徒仍要努力將AI在神的國度上被使用。作為基督徒科研專才及AI專家,Moses Wong為教會提供「實用指南」,教會如何運用AI、AI的可靠性以及使用時有何要注意的地方等。

  • 《大衞王朝》和《揀選》躋身亞馬遜Prime十大熱播榜單

    《聖經》題材史詩級劇集《大衞王朝》(House of David)與《揀選》(The Chosen)雙雙登上美國亞馬遜Prime平台十大熱播榜單。「任何電影或影視作品都無法,也不應該取代福音或聖經。然而,如果它們能激發那些從未讀過《聖經》或不認識神的人對信仰的興趣,那麼這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

  • 穹蒼旅居9個月 基督徒宇航員在太空敬拜上帝

    美國太空總署(NASA)太空人威爾莫爾(Butch Wilmore)和威廉斯(Suni Williams)滯留太空9個月後終成功回家。他們二人都是基督徒,其中威爾莫爾接受基督教媒體問及感想時,引《聖經》希伯來書説:「有些事情在我們看來並不那麼美好,但對那些信祂的人,這一切最終都會是更美的事。」

  • Intel前執行長季辛格宣佈帶領Gloo 打造符合信仰價值AI科技

    美國技術平台業者Gloo近日宣佈,任命其執行董事季辛格(Pat Gelsinger)協助團隊開發人工智能(AI)工具。季辛格是基督徒,過去一直是董事會成員,十年來大力投資Gloo,近日成為執行董事。他宣佈將致力於將AI引向正面發展的方向,服侍教會。

  • 美著名牧師:迪士尼《白雪公主》背離經典版愛與救贖訊息

    美國著名豐收教會(Harvest)創辦人勞格理牧師(Greg Laurie),近日評論迪士尼的真人版《白雪公主》重拍電影,指其背離了原版原有的福音主題,被自強與女性自主理念所取代。他認為這樣的改編失去了原故事中觸動人心的愛與救贖訊息是票房失利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