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绍昌牧师
停发纸本大英百科全书
三月十三日,大英百科全书于芝加哥的总公司宣布,将停止发行大英百科全书的印刷版本。于是,二○一○年版的三十二巨册集,就成为末代大英百科,成为图书馆的珍藏版。这不大不小的消息,与柯达宣告破产一样,不会有多少人感慨。纸张似乎要成为记录与传递人类文明的过客,因为现代人手中拥有更多的新宠。
大英百科全书于一七六八年在苏格兰的爱丁堡诞生,于二○一二年宣告寿终正寝,历经二百四十四年。之前,大约每隔两年就有一个更新的印刷版本。在历史中,没有任何一部百科全书有这么漫长不间断的出版历史,也没有这种公认的权威。在记录人类文明知识的轨迹上,大英百科的贡献是有目共睹。在一九九○年大英百科全盛之时,一年卖出了十二万套。但这套百科的价格是美金一千四百元。这如何与免费的维基百科竞争呢?纸本百科的淡出舞台,一点也不意外。早在二○○八年,《纽约时报》就曾以"预备为纸本版百科全书写悼词"为题,等候纸本百科寿终正寝。数位出版兴起后,百科全书与字典首当其冲,但一般书籍、杂志出版刊物,不久后必将步上大英百科的后尘。
不到二十年前,在美国超级商场购物包装时,店员总会问:"Paper or plastic(纸袋或塑料袋)?"曾几何时,纸袋式微了,因为成本太高。又曾几何时,部分州议会已经立法,不准免费使用塑料袋。然而,高档的包装,仍然是纸袋。我们包装货物的载体改变了,纸袋不敌草根性强烈的塑胶袋,但还没完全走入历史。今天,承载资讯的载体也在极迅速地改变之中。就知识存取的载体而言,我们已经面临一个选择:"Paper or Podcasting(纸本或播客)?"
维基百科vs.线上版大英百科
不过,百科全书是不会消失的,因为人对知识的需求与依赖是必然的。纸本百科纵然消失,却摇身一变化为网路百科。在内容上,目前线上版本百科全书,仍然远比纸本百科轻飘飘了许多,不如纸本百科的份量与深度。这也难怪台湾作家南方朔乍闻大英百科全书停印纸版,即感慨地说:"对知识好奇的时代已经消逝了!"我想,这可能多少是言过其实了。对知识的好奇可能减弱或改变,但不可能消失。
其次,维基百科无法完全取代大英百科。电子版的大英百科早已在网路中企图寻求败部复活。宣布停止印刷纸本百科的同时,大英百科推出了新的线上版,挺进了Web 2.0世界。网路世界早已是维基百科称霸的天下,是各路三教九流英雄好汉争锋的擂台。大英百科仍然保持其固有的审慎矜持,但仿效维基百科,有限度地允许使用者编辑内容,不再拘泥于学院菁英的高门槛,也算是在面对草莽现实的屋簷下,稍稍低头。似乎一时之间,维基百科打败了大英百科。维基百科每天有超过六百万次的点𫛞A而大英百科网站每天也有一百五十万人造访。就点壁W率而言,大英百科将永远不是维基百科的对手。但,大英百科信誓旦旦,将不会包含八卦、小报、或电视实境(真人)秀那类的资讯。
而更重要的是,任何社会与个人对知识正确性的要求,不可能改变。一个缺乏正确精准资讯与知识的社会,势必产生无政府主义般的混乱与灾难。维基百科拥有方便、自由与免费的优势,但其中的知识是否完全公正、客观、或准确,在重大议题上,是否能成为拍板定论的参考,仍然有不小的疑虑。而大英百科的每一篇文章确实是经过一群学者专家检验过。顺应潮流所趋,大英百科全书网站也仿效维基百科,将允许用户编辑部分的文章,但大英百科拥有过滤核批的最后权限。这审核过滤的过程一如以往的严格,内容也可能遭到修正或删减。曾经是一方权威的大英百科不会轻易地被淘汰。换言之,储存、传递、与分辨知识的方式,确然已经产生变化,但对知识的追求与执著,仍将维持不变。真知识,并不受限于载体的改变。
传统纸本圣经与电子圣经
我想起圣经传播的载体,数千年来,其实也经历过许多的变化,与时并进。当年摩西上西乃山,上帝给他两块厚重的石版,上面只有十条诫。到了先知时代,也仅有小部分人能拥有羊皮卷的圣经。直到耶稣与使徒的时代,便宜许多的蒲草纸开始大量的流传。但要到了古腾堡的印刷机之后,才开启了西方现代活版印刷的时代,圣经开始以书籍的形式,逐渐流传到全世界一般信徒的手中。
上个世代的人,开始接触到圣经,都是传统书的形式,而这一世代的年轻人,可能是从电子圣经开始的。如今假如没有网络,我几乎不能办公,但我仍然怀旧,还是喜欢纸本的质感,纸张及油墨的特殊书香,书本中不经意留下的秘密,泛黄纸张中丰富的记忆。我收集了上百种各样版本的圣经,有希伯来与希腊原文的,有中文与方言的,有各种语言译本;有纸本的,有电子的。而我最珍惜的,仍然是那几本曾经陪伴我灵命成长的、发黄散页折角磨损的旧圣经,不过,每日的读经却早已在电脑上阅读了。
而电子版圣经的变化,其实更是超越了电子版百科全书的能。电子百科全书的搜索
能当然也是强大的,但远远不及电子圣经。目前,无论是圣经版本以及各种语言圣经的收集、手抄本经文鉴别参考、搜索引擎、词类语句以及文法分析、构句图表、古今参考文献、神学著作的收集等等,英语世界的圣经软体仍然完全主宰了这个领域(譬如:BibleWorks,Logos,Accordance)。日前,在我的"以赛亚书原文解经"的课堂上,一位还未修习希伯来文的学生,竟然能用台湾信望爱网站(www.fhl.net)的圣经软体,作出近乎原文分析的结果,令我大为惊奇。个人亦很欣慰地看见中文圣经软体也有长足的进步,但仍然期盼有朝一日,中文圣经软体能青出于蓝。而更令我感动的是,有委身的信徒乐意殷勤地按著正意,分解上帝的道,并且忠心地行道。
敬爱地研读与实践神的话
载体继续在变化著,但重要的是,对圣经的敬畏与热爱,研读与实践,却是上帝对百姓永不改变的托付。"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三15-17)
保罗一直是我钦佩的典范,一生忠于研读圣经,舍身传道,即使知道自己离世日子已到,仍然始终如一:"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接著,他说:"我在特罗亚留于加布的那件外衣,你来的时候可以带来。那些书也要带来,更要紧的是那些皮卷(圣经)。"(提后四6-8, 13)
我想像著,有天我荣归的日子到了,于是吩咐后辈:"那些书也要带来,更要紧的是那个iPad平板电脑。"
蒙允转自《传扬》杂志2012年6月刊:纸本或播客。
-
香港Island ECC购入著名旧戏院 改造为开放式社区教会
位于北角英皇道423号的新光戏院,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色,长期被视为北角的一个地标。如今,这座富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将重新被赋予生命——国际教会Island ECC宣布将其作为永久场地,启动名为"BoldFaith"的项目。
-
温伟耀博士的信仰思考(下)五十年来每天与创造上帝同行
拥有丰富科学、哲学研究背景的72岁基督徒学者温伟耀博士回顾自己寻找宇宙真理的五十年时,将他对宗教的思考总结出五点,并向多伦多华人分享。
-
华人AI专家Moses Wong访谈(三):AI自主意识 x 全球风险
上篇《AI专家Moses Wong访谈(二):人工智能的"属灵维度"》里,《基督日报》记者与基督徒AI专家Moses谈论了特别的课题——AI的属灵维度。今次他与记者一起探讨AI拥有自我意识的可能性、为么AI具有不可掌控性,以及世界各国对超级AI的共同应对之策。
-
AI专家Moses Wong访谈(二):人工智能的"属灵维度"
人工智能会有"灵魂"的维度吗? 作为基督徒,Moses今篇还会以具科学性的"属灵维度"的层面,从少为人注意的角度,为我们探究有关AI与"外星的智能"、属灵存在(Spiritual Beings)等等的关系。
-
卡钦斯博士:青年人比我们想的对耶稣更开放
尽管不少教会年青人正在减少,但根据巴纳研究所(Barna)的研究,美国77%的Z世代表示愿意学习耶稣的教导。教会有机会吸引这一代人,但前提是——与他们互动的方式需要改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