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指美国校园基督徒团契呈现"亚洲化"

亚裔团契发展迅速

注重学术追求为普遍美国人对亚裔学生的惯性印象。然而比起数学俱乐部或未来工程师及医生的联谊小组,专家统计发现校园基督徒团契才是亚裔学生最经常参与的组织。最近几年来,美国校园团契中亚裔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在一些著名大学尤其如此。

高等教育专业杂志《Diverse》最近发表一篇文章,谈及美国校园团契"亚洲化"的趋势。Pepperdine大学社会学副教授Dr. Rebecca Kim在2006年美国校园宣教活动调查中发现,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UCB)的50多个基督教团体里,八成的成员是亚裔;而亚裔仅占总学生数的四成;加州大学洛山矶分校(UCLA)也是如此。

同时,在美国东岸也有同样现象。纽约市立大学基督徒团契中,四分之一的成员是亚裔;哈佛大学Harvard-Radcliffe基督徒团契中,亚裔成员的比例达七成。学园传道会(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耶鲁大学分部亚裔更是高达九成,与八十年代美国校园团契都是清一色白人成了强烈对比。

另外,以校园事工为主的国际基督徒团契InterVarsity目前全美有560个分会,成员有35,000位;2006至2007年,亚裔成员数达到4,343人,比10年前增长百分之二十。其中有10个InterVarsity校园分会亚裔成员比例更高达八成,而他们在各大学所占的比例仅是11%-28%。这10个大学分别是波士顿大学、康乃尔大学、埃默里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西北大学、鲁特格斯大学、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华盛顿大学。

校园团契对于亚裔学生的意义

对于亚裔学生来说,基督徒校园团契能够满足个人信仰和社交的两大需要,因此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团契一般在周末组织查经小组,也进行祷告会、体育运动、社区服务或培灵会等,在一般教会的主日崇拜以外提供属灵的补充品。为了让年轻人容易接受,校园团契中的赞美诗一般具有流行歌曲的风格,有时讲道之后还播放一些录像节目帮助成员更好地理解讲道内容。

社交方面,不少学生在校园团契里找到了学习同伴、寝友,甚至未来的终身伴侣。

在白人文化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校园团契也可以帮助亚裔学生确认对自己种族身份的认同感,面对种族歧视带来的问题。团契网站上经常登出这类的个人见证。例如哈佛大学亚裔基督团契的成员之一David,他指出曾经被白人同学嘲笑过。不愉快的经历使他开始想"做一个亚洲人使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呢?"、"以后找女朋友是不是除了亚裔之外别无选择呢?"。

另一位 InterVarsity UCLA分会的成员,她告白说:「在成长过程中我曾经以亚裔为耻;有时候真希望自己是白人。记得五年级的时候, 有一次我跟一个朋友在厅说汉语,被老师发现责备了一番。她告诫我在美国只能说英语。我感觉好尴尬」。

针对美藉亚裔学生普遍面对的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障碍,三一福音神学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的神学副教授Dr Peter Cha指出,校园团契有助他们克服这种跨时代和跨文化的隔膜。他解释道,在美国,荣誉和尊重只能通过个人努力得到;而在亚洲文化中,尊重和顺从年长者却是很自然的事。

Dr Cha补充,最棘手的问题是在选科、事业和婚姻大事上,学生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使父母满意又能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需要很好地来进行平衡。
.
InterVarsity全国美藉亚裔事工部主任Paul Tokunaga表示,InterVarsity美藉亚裔事工部160名全职同工当中有不少在大学时代就已经加入了InterVarsity,他们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有些人放弃了高薪厚职,结果与父母发生矛盾。严重的例子中,有些父母甚至与子女断绝关系。造成磨擦的原因主要是,很多家长带著子女飘洋过海移民到美国只是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他们更不愿意孩子大学毕业后放弃体面的工作去侍奉基督教团体。

参加团契只是一时的兴趣?

Dr Kim在采访中发现,大学生参加团契是除了学业以外最耗时间的活动。显然, 亚裔学生参与团契并不是一时的兴趣。很多学生几乎在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和自己团契的成员一起度过。每天他们有专门的地方交流。问题是毕业离开团契之后,怎么适应日常生活。有一个学生想成为商人,可是他说除了韩裔基督徒外,他已经不知怎么和其他人交谈了。

Tokunaga则指出,亚裔父母鼓励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参加团契是因为这样可以远离狂欢派对及酗酒等坏习惯。可是,另一方面一旦孩子的分数从"全A"往下滑,他们就开始怀疑孩子是否在团契生活中投入过多。

校园团契"亚洲化"反映美国社会新面貌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移民政策放宽,大批外来移民涌入美国,这大概是校园团契"亚洲化"的部分原因。据美国政府教育部统计,六百多万亚洲移民于1970至2000年取得美国合法永久居民权,这使大学里亚裔学生数量在上世纪80年代中叶至90年代中叶增长了一倍。

专家说InterVarsity校园团契中亚裔数目增多不仅反映了美国移民历史的变迁,也展现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达。活跃在InterVarsity中的亚裔学生大多数是第二代和第三代土生的。华裔约占一半,南亚和越南裔仅占约10%,来自太平洋诸岛的更少。韩裔和华裔学生在校园团契中占主导地位。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韩国一直是最大的移民输出国。Dr Kim在调查中发现,韩裔团契是全美最多的;UCLA至少有10个,其他每所著名大学至少有一个。很多韩裔团契由学生运行,并用英语提供各种服务,本地牧者也提供相应的支持与辅导,但是这些团契缺乏专业工作人员和InterVarsity那样完善的基础组织结构。

Dr Kim注意到韩裔团体并不是不愿接纳非韩裔学生,而是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使他们联合在一起。在韩裔为主体的团契里,他们用韩语俚语得心应手地开只有自己才能领会的玩笑,不用担心文化偏见带来的误解。

从美国亚裔校园团契的发展中,可以看到美国社会多元化的一角。


[资料来源:《Diverse》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