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夫片打入好莱坞已经有四十多年了,从李小龙 的《猛龙过江》到《
夫熊猫》,我们看到西方人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热爱与著迷。跆拳道馆大摇大摆地走进美国主流社会,成为西方人锻练身体的途径之一。中国
夫所强调的"健身"、"防卫"、"发挥潜能"的核心价值,已融入西方人的意识中;尤有进者,
夫背后的道家哲学与形而上理念,在这个科技先进的国家大受欢迎。这是透过一种外在的"文化形式"而逐渐改变思想的绝佳例子。
文化议题永不落伍
二十一世纪刚开始时,哈佛大学的两位著名教授哈瑞森( L. E. Harrison )和杭廷顿( S. P. Huntington )合编一本书《为什么文化很重要》( Culture Matters ),强调文化的差异带给全球的挑战。2002年,马来西亚畅销书作家冯久玲,写了一本书《文化是好生意》,从商业的角度强调探索文化的重要性,她提醒读者,要注意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如何从文化资本创值的战略,来思考今日各行各业发展的问题。
西方基督教对文化的重视,近年有增无减。从1995年起,福音派的领袖便合力出版《书本与文化》( Books & Culture )杂志,以补《今日基督教》( Christianity Today )杂志探讨文化课题的不足。这份刊物提供的文章,无一不是现今优秀的基督徒学者针对时下文化思潮的批判与回应。
耶稣也注重文化吗?
毫无疑问,主耶稣善于用比喻来传达信息。当我们仔细研究福音书的比喻或例证时,会惊奇地发现,耶稣何等洞悉当地的风土民情,以致能有效地和周遭的人沟通。
马太福音13章,耶稣用撒种者播撒麦子的情形,来阐释四种不同的心田。对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来说,他们可以立刻明白这比喻的含义,因为罗马帝国大部分百姓都是乡野的农夫牧人,而加利利的百姓大多仍是住在乡下的农民。相同的种籽落在不同的土地上,结果有截然不同的收成;耶稣的听众马上能领会这比喻丰富的教训。
耶稣是卓越的沟通者,祂透视文化的脉动。第一世纪犹太的文化传统,是立基于两约时期拉比对摩西五经的诠释。马太福音15章提到有关对父母供养的问题,当时人们的作法,已经悖离了摩西原初的准则与精神,容许人藉著特殊誓言,把一些物件保留起来,当作圣别之物,而不去奉养父母。耶稣则挑战法利赛人和文士,指责这种作法的偏颇。
宣教概念的反思
"宣教"这个中文词汇,是从英文 mission 翻译而来。而 mission 是从拉丁文 mitto 转换过来,这个拉丁字则是希腊文 aposttelo 的翻译,该字的意思是"差遣"。所以传统上,西方讲 mission 时,主要是著重在传福音或拓植教会。
可是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由于自由 神学的影响, mission 变成是教会对社会的投入与影响。使用这一词时,人们的理解是:对疾病、文盲、弱势族群等,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并解决社会不公的现象。于是 mission 变成指社会的改革与更新。
为此之故,保守的基督宗派开始用复数的 missions 来取代原来的 mission 。对这些信仰纯正的宣教学者而言, missions 仍然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强调传扬福音、领人归主、建立教会。至於单数的 mission ,则被用来指耶稣基督之教会的整全责任,包括文化使命及社会关怀等。
十九世纪李提摩太( Timothy Richard )到中国宣教,十分强调教育和慈善工作;二十世纪初期的自由神学,则强调社会改革。而恩福所倡导的"文化宣教",与这两条路线并不相同,乃是要结合福音使命与文化使命,也就是透过基督徒对文化的敏锐观察,有效地在各种文化领域里高举基督、见证基督。
对文化宣教的误解
大约四个月前,笔者接到一通电话,是一位从中国移居美国的老牧师打来。他关心恩福的事工,但以为我们所走的路线,是像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有自由派倾向的中国教会领袖,把基督信仰的独一性与绝对性抹杀了,只著重改革中国社会,从事文化事业的活动。这其实是很大的误会。
"文化宣教"乃是以福音为核心,而以转化文化为成果
认真研究教会历史必然发现,神所重用的教父与中世纪的改教先锋,无不重视文化的课题。他们花许多的工夫,大量地写作,让圣经的世界观可以深深扎根在当时的文化里,转化了原本受希腊文化和拉丁文化主宰的欧洲社会。
在希腊文化盛行的第一世纪,早期的使徒试图用神所启示的真理,来改变因希腊文化而流传的世界观。希腊教父沿袭这个精神,继续努力,以致让圣经的真理改变了当时的文化思潮。
拉丁教父也尝试在拉丁文化中贯注圣经的世界观,使传统的拉丁思想被解构,进而重新在基督里被建构,形成合乎圣经的真理体系。
这正是"文化宣教"真正的诠释与实践。
有效宣教必须对文化敏感
毋庸置疑,使徒保罗是最伟大的宣教士。在面对雅典的哲学家时,他必须找到对方能接受的观念,作为福音宣讲的前提。于是,保罗引用了两位希腊诗人,来为他的信息作佐证,一位为革哩底的艾庇门尼德( Epimenides ),另一位为保罗故乡基利家的亚拉图( Aratus )。他们的诗虽然无法正确反映基督的信仰,但保罗希望在一般启示中寻找可能的线索,来为福音舖路。
《约翰福音》也是极佳的例子。约翰运用希腊的术语和思考模式,把原本是属于希伯来人的观念,转换成当时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读者可以接受的信息。读约翰的著作,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他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与符类福音(或称对观福音,即马太、马可、路加)相当不同。
约翰福音一开始,就用"逻格斯"( logos )来描绘耶稣,这是很独特的。这个希腊字的用法,可以追溯到主前五百年,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图斯( Herakleitos ),他是第一位把"逻格斯"的含义发挥到形而上领域的思想家。他以为,"逻格斯"是他说出来的"话",也是统治万物的"动力"。"逻格斯"是万物川流不息中那不变的,万物流转中那静止的;是动中之静。这"逻格斯"同时又是思维的主体。后来,亚那萨哥拉( Anaxagoras )也提到,"逻格斯"是超越而非临在的存有;以后,腓罗对"逻格斯"也作了阐述。约翰以"逻格斯"来指基督时,不能不考虑到当时文化的传统中对"逻格斯"的理解。
永恒的真理要向人启示,一开始就要面对文化传统的问题。约翰受圣灵的引导,赋予"逻格斯"新的意义,并在这样的过程中,挑战受希腊文化影响之人的世界观。这是任何跨文化宣教仍然应当依据的法则。
1974年7月,在第一届洛桑会议上,南美的神 学家帕迪拉( Rene Padilla )发难,质疑某 些西方宣教士将"纯正的福音"披上极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四年后,针对福音与文化的议题,福音派的领袖开了一次特别研讨会。从那时之后,"文化"的问题愈来愈引起重视。想要作跨文化宣教,若忽略文化的能与影响力,就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困境,无法有效传扬福音。
大使命必须包含世界观的重建
寇尔森( Charles Colson )在《世界观的故事》中,不断陈明:基督教是一种世界观,因此基督徒传福音的使命,是让人从错误的世界观中出来,回到圣经的世界观。主耶稣最后对十一个使徒交代大使命:"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马太福音28:19-20)其实,"遵守神的话"即蕴含世界观的改变,而这是大使命的重要内容 。
普林斯顿神学院蒂恩( Kenda Creasy Dean )教授认为,目前美国教会不少年轻信徒深受"道德治疗性自然神论"( moralistic therapeutic Deism )的支配。虽然他们相信一位统管宇宙的神,然而,这位神并不干涉他们的生活;他们只在需要神帮助时,向祂祷告。这种"道德治疗性自然神论"的色彩,与圣经对神的描述相差甚远。可见得,无数人在教会中聚会,但他们的世界观依旧受周围文化的影响。
在亚洲宣教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例如:有人原本信奉佛教,皈依基督后就拜上帝,可是他却把原先拜佛祖的精神与观念,带到"新的信仰"中。结果,他虽然成为基督徒,但许多观念和想法却与先前拜佛时没有太大区别。
1949年之后,由于中国官方意识形态主张唯物论与无神论,致使当时近八十万的基督徒面对严峻的挑战。在巨大的压力与逼迫下,不少基督徒选择放弃信仰上帝。为什么呢?其中有一个主要的原因为,有相当比例的信徒对真理认识不深,因此无法经得起考验。
由此可见,信徒的世界观若没有真正改变,宣教工作其实是失败的。
文化宣教与神学建构
"文化宣教"终极的目标,是要让基督的真理进入所有的文化领域里,以圣经的世界观向固有的或世俗的世界观挑战,至终转化提升整个文化。
从二十世纪70年代起,西方宣教学者就主张,第三世界的宣教地区应当按当地文化的传统,建构合乎该地区的"神学"。因此除了"三自" (自立、自养、自传)外,还要加上的第四个"自"──"自建(神学)" ( self-theologizing )。
梁燕城指出,过去在华人中所提倡的"本色神学"、"处境神学"、"汉语神学"或"归正神学",都无法真正让基督信仰在华人文化中生根。他建议要进行"中华神学"的建构。 他在"中华神学的方向"一文中剀切地写道:
「中华神学从《圣经》去反思和处理中国哲学的终极问题,例如中国上古经典所描述的「上帝」,中华神学拒绝未经研究就说两者毫不相同,或未经概念区分就视之为等同,却要深入探索、消化、和辨别。此外,中国哲学中的终极真理,如太极、太和、天及道等理念,神学须依《圣经》去找寻一些沟通点,统合融会,而又不失去基本信仰立场,关键在确立具有性情位格的神。
中华神学须反思佛家的缘起性空、与道家的无与无为思想,寻索从基督教《圣经》及神学反省中,理解空与无的地位,在神学上得以贯通和超越佛道哲学。」(刊于《今日华人教会》2013年2月)
可见,任何神学的建构都必须考虑文化传统的问题,并且要对影响文化的宗教和思想体系,提出合乎圣经的回应与反省。藉著不断会通,并依赖圣灵的大能,与整体基督徒的见证,逐渐转化原来文化的世界观。这是"文化宣教"可望达到的成果。
结语
"恩福"成立二十年,重要的事工之一,是培育人才。我们期待所支持堷养的学者能在中国文化中耕耘,使圣经核心的概念,如创造、救赎、恩典等,灌注在传统文化土壤中。恩福学者谢文郁是个例子,他多年来努力要把基督教"恩典"的概念带入中国人的视野,使华人能意识到,我们需要上帝救赎的恩典,才能真正走出人本主义的困境与危机,提升道德的能力。愿炎黄子孙真正领受福音的照耀,蒙福无边。
(注:本文转自《恩福杂志》,获刊主蒙允转载,作者为该刊主编,恩福文化宣教使团会长)
-
韩国年轻世代对婚姻生育话题感负面 感"幸福"仅9.3%
在本周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韩国年轻一代越来越将"婚姻"和"生育"与"恐惧"、"焦虑"等挂钩,只有9.3%表达幸福。
-
别迷信"同居"能测试关系!研究证实离婚率更高
近年来,婚前同居逐渐成为不少社会上的普遍现象,许多人认为这是测试双方是否适合婚姻的"必要阶段"。然而,美国"家庭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 IFS)一项研究可能会冲击对许多人对同居的美好想像。
-
调查﹕只有11%美国人相信"三位一体"教义
一项最新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美国基督徒拒绝接受基督教最基本的"三位一体"的教义,引发美国人正逐渐脱离"上帝的真理与生命法则"的影响的担忧。
-
缅甸地震 敞开的门、施达基金发布紧急代祷消息
缅甸上周五(28日)中午接连发生两次强震,首轮为黎克特制7.7级,震央位于缅甸西北实皆省首府实皆市附近,地震波及邻近多国。在缅甸至少1600人死亡,预期遇难人数将增加,多处建筑与桥梁坍塌,多间国际人道组织呼吁为受地震影响的民众祈祷。
-
香港Island ECC购入著名旧戏院 改造为开放式社区教会
位于北角英皇道423号的新光戏院,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色,长期被视为北角的一个地标。如今,这座富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将重新被赋予生命——国际教会Island ECC宣布将其作为永久场地,启动名为"BoldFaith"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