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彤牧師證道中剖析基督徒的「瑪利亞情結」與「馬大困境」

呼籲基督徒扭轉平淡的信仰生活 活出神的呼召!
Liu Tong
劉彤牧師。(圖:基督日報/ 資料圖片)

近月,全美最大的華人教會矽谷生命河靈糧堂劉彤牧師,在一場講道中發人深省地呼籲會眾,扭轉平淡的信仰生活,深入思考如何「活出最好的自己」,進而回應神的呼召,進入神的命定。該講道視頻已吸引逾10萬人次觀看。

明白神的呼召:進入神的命定

劉彤牧師指出,要活出最好的自己,首先需要「明白神的呼召」。這呼召將引導我們進入神的命定。他以耶穌呼召彼得為例,強調神的呼召是一生的,不分「全職」或「帶職」。許多信徒誤以為「呼召」僅限於全職事奉,但事實上,每個屬神的兒女都應該領受這個榮耀的呼召。

「在聖經中,耶穌呼召彼得時,簡單地説:來跟從我(馬太福音4:19)。這表明神的呼召本質上是生命的跟隨,而非職分的區別。」當我們回應這個呼召時,不必擔心未來,因為未來在神的手中。

劉彤牧師進一步指出,跟隨神是當下的選擇。他強調:「神的心意是希望人們現在就緊緊跟隨祂。跟隨神不是未來的計劃,而是當下的行動。無論是初信者、職場信徒還是全職傳道人,都應立即全心跟隨。」正如保羅在羅馬書12章1節所勸勉的:「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悦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這呼召是針對所有信徒,旨在引導人們進入神的命定。

每位信徒都領受聖靈分派的恩賜

其次,我們需要「活出神創造的你」,這首先要求我們明白神賜予的獨特恩賜。劉彤牧師解釋,恩賜和才幹是不同的:「才幹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恩賜則是聖靈所賜的服事能力(哥林多前書12:8-11)。保羅列舉了智慧、知識、信心、醫病、行異能和先知講道等恩賜,強調『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換句話説,每位信徒都領受了聖靈分派的恩賜,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去發掘並運用這些恩賜。

主動渴慕追求恩賜、順從聖靈的感動

雖然恩賜是聖靈隨己意分賜的,但聖經同時命令我們要「追求愛,也要切慕屬靈的恩賜」(哥林多前書14:1)。劉彤牧師指出:「神按主權分配恩賜,同時也喜悦人以謙卑的態度渴求這些恩賜。正如一位師母多年流淚禱告求醫病的恩賜,最終聖靈在她身上顯明瞭這份恩膏。」

他強調:「恩賜不是裝飾品,而是為了服事他人。當聖靈感動你去安慰、勸勉或幫助他人時,順從這樣的感動就是操練恩賜的開始。」許多基督徒因為「怕做不好」而不敢行動,結果錯失了發掘恩賜的機會。他提醒信徒:「真正的恩賜經得起教會的印證。如果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卻讓他人受苦,那就需要謙卑檢討,回歸聖經的教導。」

持守你的「地界」:你的熱情與世界相遇之處

第三點是「持守你的地界」。劉彤牧師指出,「地界」是指「你的熱情與世界需要相遇之處」,即是你生命中最能發揮影響力的位置。正如大衞在詩篇16章6節所宣告的:「用繩量給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處。」每個人所被劃定的地界各不相同,唯有站穩在自己的地界上,才能真實經歷神的祝福與果效。

他以使徒保羅為例,起初計劃前往小亞細亞傳道,但聖靈卻兩次禁止他(使徒行傳16:6-7)。這並非因為傳福音不對,而是因為歐洲才是神為他預備的「地界」。直到馬其頓的異象出現,保羅才明白這才是他生命中最能結果子的戰場。

華人教會的「瑪利亞情結」與「馬大困境」

劉彤牧師提到教會中的「地界」各有不同,他稱之為「馬利亞與馬大的迷思」。許多教會常陷入兩種極端:一方面是「瑪利亞情結」,認為只有安靜禱告才是屬靈的表現,從而輕忽了實際的服事;另一方面是「馬大困境」,忙於推動各式各樣的事工卻在過程中埋怨失去服事的喜樂。

實際上,神的國度需要兩種人。瑪利亞專注於「聆聽主話語」的地界,而馬大則堅守「實踐愛心行動」的地界。劉彤牧師強調:「問題不在於工作本身,而在於心態。當華人教會過度推崇『屬靈表象』而輕視職場和家庭等『世俗地界』時,我們就會失去轉化世界的力量!」

抓住神所賜的機會:在平凡中看見非凡

最後一點是「抓住神給你的機會」。劉彤牧師指出,許多人雖然擁有豐厚的資源,卻一生平庸;而有些人看似一無所有,卻能成就非凡。關鍵在於傳道書9章11節所説的:「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真正決定人生成果的,是「能否把握住神所賜的時機」。

他用三個聖經例子來説明這個觀點:

「才幹的比喻」(馬太福音25:14-30):耶穌講述的三個僕人中,那位領一千兩銀子的並非沒有機會,而是選擇埋藏了自己的恩賜。這提醒我們,神為每個人量身訂製的機會,即使微小如一千兩,忠心事奉仍然能獲得主的稱許。

「大衞在曠野的預備」:年輕的大衞在牧羊時對抗獅子和熊,看似平凡的日常訓練,卻成為他擊敗歌利亞的關鍵。神常常利用不起眼的小事作為重大機會的預備工場。

「路得的危機與轉機」:路得的故事展示了在絕境中把握神時機的智慧。當婆婆催促她回鄉時,她抓住了跟隨真神的機會;在貧困中選擇拾取麥穗,最終成為波阿斯的妻子,證明瞭生活中的難題正是抓住神機會的契機。

劉彤牧師總結道:「神賜的機會常隱藏在平凡的生活中,需要屬靈的眼光來辨識。首先,要留心日常小事,如大衞牧羊時鍛鍊出來的勇氣,最終成為擊敗歌利亞的關鍵。其次,效法尼希米『先禱告後行動』的原則,透過禱告尋求神的引導,才能準確把握時機。

最後,他呼籲會眾,最重要的是依靠聖靈的幫助,拒絕仇敵的謊言「你做不到」,在神所量定的「地界」上忠心耕耘。無論身處何種崗位,只要持守神所託付的使命,必能結出榮耀神的果子,活出得勝的生命。

  • 研究發現讀聖經比運動更有益身心健康

    研究發現讀聖經比運動更有益身心健康

    美國聖經協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簡稱ABS)近日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相較於運動、冥想或與朋友相處,閲讀聖經在減輕壓力、緩解焦慮和孤獨感、提升希望感等方面更具成效,是一種更有效的自我關懷方式。

  • 美國教會借匹克球運動拓展社區與福音事工

    匹克球(Pickleball)已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運動,如今約有近2000萬人參與。而如今,教會也開始利用這項熱門運動建立社區關系,甚至拓展福音工作。

  • 唐崇榮牧師發文悼念:約翰·麥克阿瑟安息主懷,享年86歲

    「如果你還不認識約翰·麥克阿瑟,那你可能尚未意識到他為這個世界帶來了多麼巨大的貢獻。他留給世界的是一個滿載講道與寫作的屬靈遺產。」印尼佈道家、STEMI國際事工創辦人唐崇榮牧師説。

  • 專訪華人護教學者駱德恩博士 為辯明真理尋索「不信的理由」

    華人護教學學者駱德恩博士( Dr Andrew Ter Ern Loke)新出版英文新書《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Existence》,以謹嚴的學術思維、深入淺出的文字,將多年來刨根究問的難題逐一解答。《基督日報〉訪談駱博士, 對他為何投身護教學、護教方法以及他的文化護教使命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 約翰·派博:關於全球宣教與狹隘的民族主義

    「9·11」事件之後,這個世界更需要被提醒:美國人並非等同於基督徒。我們「首先不是美國人、加拿大人、英國人、俄羅斯人,或尼日利亞人。在每一個國家,我們都是寄居者。我真想站在高樓頂上,對所有民族主義傾曏者大喊:『在每個國家裡,我們都是寄居者!』」寄居者,意思是「在美國,我也是一個異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