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之后 上帝陪伴善用余闲赶寂寞

丧偶走孤单路? 上帝陪伴善用余闲赶寂寞
丧偶走孤单路? 上帝陪伴善用余闲赶寂寞

陪伴一个人到终老是负担还是福气?亲人离世后如何活得快乐?情商管理专家余德淳在福音午餐会上分享,丧偶的人不是孤独,而是上帝代替离世亲人陪伴丧偶者。

寂寞有潜伏期 老年并发出来

余德淳直言,陪伴一个人到终老是一种福气,不致日后自责而抑郁。他以过来人的经验分享。

他指,十年前太太去世,太太离世前怕他寂寞请了朋友搬到家里陪他,不过几个月后便不用了。

余德淳发觉有些女士因丈夫离世感到寂寞,但男士一般少出现这问题,原因是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作或运动等事情。他还打趣指《圣经》有叫人照顾寡妇,但没有提到照顾"寡男"。

不过男女都会有丧偶后的寂寞,而且寂寞感在二十多岁已潜伏,"这是一种危机 ,若不懂自处到年老的时候也就显出来。"

生存与生活的抉择

余德淳因而提出,当人面对丧偶,有两种途径来扫除寂寞感:"生存与生活"及"善用闲余时间"。

他认为,人生要应付两个字:"生存"和"生活"。"生存是指求生,有一份工够食、有得住,就能解决问题。"

不过,单靠生存不能快乐,我们需要"生活",余德淳说:"生活就是每一日都要有特点、新意、新发现,香港人的危机是有生存没有生活。当一个人的配偶离世,会突然感觉不知怎样生活。"

珍惜眼前人免作遗憾事

余德淳又指,"生存和生活推到最高峰就是抑郁症,抑郁症是只有遗憾,对从前所作的有遗憾,所以我们要珍惜眼前人,不要做令自己遗憾的事,就可免去抑郁症。"

余德淳表示,为免日后遗憾,早已为父亲、外母和母亲都做了应做的事。

他分享早年接父亲来住照顾他,三年后父亲去世,在丧礼台上回忆与父亲的关系时没有遗憾。妻子离世后,对外母表示仍是她的女婿继续照顾她,外母觉得与他仍然有一种关系。母亲患痴呆症,每次服侍她都觉得很开心,如今母亲的生活仍然安定。

善用闲余时间

余德淳继续指,"伴侣离世可提供空间做突发的事情,就是从前没有闲情精神去处理的事。"他表示,丧妻之后用时间继续做他的研究、服侍教会、写作等。

余德淳分享,"多年前邀请了十数位专家组团到美国东、西岸为当地华人教会主持儿童营,当地的父母很欢迎因外国专家教儿法与华人很不同,教会的儿童也愈来愈多。现在他们还过来香港听我的讲座,我就为这些家长提供儿童工作的训练,还拍戏放上YouTube让各地的家长也可以收看和给他们很多反思,点击率有20万人,原来有很多人需要。"

此外,余德淳每天早上都写日记给身边的人,"在我身旁有一千个人都患抑郁,就这样去安慰他们,如果待覆诊要等一段长时间太迟了。"

余德淳从中领悟到一个人生哲学,就是"5、8中40"。他解释:"每朝5时起床;8点钟写好日记;中午至4时看书,处理书中的争论点,可能找到好的教材做课程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游水;下午4时返工,其中一份工是自己的机构。"

他又指,只要善用闲余时间,原来可以做很多事情,他还将全本圣经记载"快乐"的经文抽出来,结合心理学、哲学和神学的分析。

余德淳更指,时间多了人生可以很不同,他还强调:"当一个人的时候不是孤独,是上帝代替了本来陪伴你的人,让你遇到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