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钦牧师:生命的粮

耶稣的"所是"之一

作者:陈世钦牧师

在约翰福音书卷里,耶稣基督所说的七个"我是"中,第一句为"我就是生命的粮"(约六35,和合本圣经),也有译作"我就是生命的食物"(新译本圣经),直译则为"我就是生命的面包"(I’am the bread of life)。

当我们思想这节经文之前,需要简单了解背景。"我是"在约翰福音里是很独特的使用方式,或说是一个专用词,由此引伸出很重要的信仰基础。在圣经中,"我是"的使用有两种方式。一是所谓的"绝对性"用法,出现过九次,都是为凸显耶稣基督的神性——祂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这是约翰福音的主题信息;二是加上谓词的用法,虽然也反映了耶稣基督的神性,但更重要的乃是要表达祂对世人、对信徒的信仰意义。后者是我们要探讨的课题。

耶稣讲这句话之前,行过一个很重要的神迹,就是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之后,犹太人继续寻找耶稣。为什么?为了肚腹之欲。按照犹太人基本的信仰、传统,有一种信念,即摩西在旷野的四十年如何帮助他们的列祖,把吗哪赐给他们,相信将来的弥赛亚要延续摩西的工作。由此,认为耶稣若是弥赛亚的话,会继续把食物赐给他们,自然就愿意跟著耶稣,希望能够得到饱足。

耶稣对"生命的粮"的讲论给我们传递了三个方面的重要信息。

耶稣超越物质的价值

耶稣在第26-27节里指明了这个观念。面包对犹太人到底意味著什么?无论是当时或现今,这都是他们的主食,是生活必不可少的。

还记得五饼二鱼的神迹吗?那五个大麦饼是用大麦,即粮食做的,这是主食,而两条小鱼只是配料。粮食是生命所需要的一部分,不可或缺。所以当耶稣说"我是生命的粮"时,这些犹太人马上就能够深切感受到。耶稣用这个观念,目的是将犹太人的关注点从物质的层面带到属灵的层面。遗憾的是这些犹太跟随者,吃了五饼二鱼后,看到的只是物质的需要。

如今,他们继续寻找耶稣,并没有错,只是怀以不正确的动机,仅仅为了填饱肚腹之需,还把耶稣与摩西相提并论,这是错误的神学思想。他们甚至认为耶稣是那位能够提供满足他们物质需求的对象,这也是错误的,因为耶稣后来所讲的,跟他们的思想和动机完全不是一回事。他们只看重物质的需要与满足,耶稣真正要给的却并非如此。

吗哪是物质,并不是摩西给的,乃是上帝从天上降下来给他们的,只是为满足当时的肉身需要。第49和58节,耶稣基督重复说:你们的列祖吃了这个食物,即从天上降下来的吗哪,接著的一句话,耶稣说得很不客气。耶稣说:他们都死了。由此可见,物质只是短暂地满足肉身的需要。

而当耶稣讲这些话的时候,犹太人马上就回想到旧约有关旷野的经历,尤其进入迦南前摩西所说了一番话(申八3-4节),提醒他们上帝是如何带领,并把天上的吗哪赐给他们。然后圣经这样提醒他们,说:人活著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这句经节,后来耶稣在被魔鬼试探的时候,同样被引用(太四4)。耶稣为什么这么说呢?食物当然是指吗哪即粮食,这些都是物质。物质固然有其重要性,但是物质本身却是暂时的,无法解决人的真正需要。

耶稣指出,物质不能真正满足人的需要,而祂所给的,超越物质的价值。我们活在一个非常注重物质的世代,甚至称得上是"物化"的世代,很容易使我们对人生价值观的选择模糊不清。

物质主义的核心是什么?不是你对物质拥有的多或少,乃是我们对物质本身,抱以物质至上的态度。所以,耶稣基督说"我是生命的粮",就是要我们看见祂超越了物质的价值。从而,让我们正确看待基督徒的人生。

上个世纪,纽约著名大财主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是一个非常成的商人金融家。当他离开世界的时候,很多人都很好奇,想知道他到底有多少财产。尤其是记者,千方百计找到洛克菲勒集团的一名高级职员,想从他的口中挖掘出答案。见面时,记者很直接地问他,洛克菲勒到底留下了多少资产?你知道这位职员怎么回答?他诙谐地说,所有的都留下了来(all of that)。

多么有意思,而且有深度的回答。到底留了多少?所有!什么意思?一分钱都带不走呀!你有没有好好琢磨这句话?我们往往感觉,物质重要到一个程度,让我们拼命地挣,使劲地装,直到最后,才发现什么都留下了,实在没有办法,带不走啊!

物质本身,并没有错。耶稣基督也是用五个饼、两条鱼喂饱超过五千人的。上帝按照祂的心意,看到百姓们如此可怜,没有饮食。于是,整整四十年,除了礼拜天以外,每一天从天上降下吗哪来喂养祂的子民,供应他们肉身的需要。

不错,物质固然重要,但是耶稣说"我是生命的粮"时,让我们看到,祂不仅仅供应物质,更是超越了物质的价值。

今天,我们需要学习课。在基督徒生活里,不要把物质看得绝对重要,不然的话对人生中的许多事情就会模糊不清,这是值得我们深一层去探讨的人生课。

耶稣满足人属灵需要

耶稣说了"我就是生命的粮",接著说"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人,永远不渴"。这让我们看到第二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耶稣满足人属灵的需要。耶稣在讲论中,谈到你们以为吗哪是最重要的,错了!我才是真正从天上来的食物。耶稣把自己和吗哪作一个所谓的对比,让他们看见属灵的信息,人的真正需要是那从天上降下来的食物,耶稣就是那生命的粮。

由此,耶稣教导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人有属灵的需要,而这属灵的需要只有耶稣基督能够满足。所以才有"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著。"(约六50)的教导。并且在第51和58节又再次强调。

生命是指什么?是指与上帝发生关系的生命,即新生命的本质,这就是属灵生命的意义。为此,当耶稣说"吃我肉,喝我血",乃是探讨有关祂的受难和救赎。

我们藉著信,与基督发生生命的关系,就会永远不渴、永远不饿,就有永生。这也使我们想起了阿摩司书第八章第11-12经文告诉我们:"人饥饿非因无饼,人干渴非因无水,乃是因为不听耶和华的话。"为此,神的话才是我们属灵生命的真正需要。

让"生命的粮"充满生命

当我们明白了这些基本的圣经教导,就开始思想一个更深入的问题。对基督徒而言,如果坚定相信耶稣是"生命的粮",唯有祂能满足我们属灵的需要,那么在我们的人生中,到底"吃"了多少"粮"?这不是指吃饼和喝杯的圣,乃是指日常的生活,到底让耶稣的荣耀彰显了多少,有多少时候活出了基督的样式?

更进一步说,我们与耶稣基督的关系能不能呈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我们生活的重心,是否从"物化"进入到属灵生命的层面?因著我们与耶稣基督的关系,能否在每天的生活中去应对现实社会给我们的冲击?

我们往往认为物质就是现实。当然,客观地讲,物质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每个人都活在"物化"的世界里,有家庭、父母、夫妻、儿女以及孙辈,还有房子、汽车、工作、事业等,好不好?当然好。然而,必须明白圣经的教导,人生的实质意义不在于此。

上述这些固然重要,但根据耶稣基督的教导,假若我们人生中缺少了这"生命的粮",没有耶稣基督作为生命的核心,成为我们的主,所拥有任何物质的层面就都变成不真实了。

对基督徒来说,如何去应对每一天的生活,不在于我们拥有物质的多少,不在于物质条件的优劣,因为那是会有所变化的,可能就在转眼之间即化为乌有。可靠吗?实在靠不住。物质本身就好像吗哪,他们的列祖吃了,还是要死。所以,耶稣说"吃我肉,喝我血的,永远不死"。表明了什么?就是在属灵方面的需要,是最关切的,也是最重要的。为此,如何接受耶稣基督的赦免和恩典,遵循祂的教导,让祂在我们生命中显大,从而使我们每一天活得更加真实,这是对我们的莫大挑战。

其实,我们拥有的物质越多,就会感觉自己越缺乏,因为人心贪得无厌,多了还要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得我们属灵的生命被窒息。为什么?正是由于物质本身是短暂的,无法真正满足我们属灵的需要。当我们的生活被物质填满后,整个属灵的需要就慢慢地被挤压,使我们从心灵上感觉严重的匮乏,而越是更多地用物质来充填,必然造成属灵的贫穷。

这就使我想起一本很有意义的书,描写攀登全世界最高山峰——珠穆郎玛峰时发生的一个故事。众所周知,登山必备物品中,有一件是氧气筒。而氧气筒的容量是有限的,故此在峰顶上不能久留,到了一定时间就要马上下来。

有一个叫Andy的队员终于攀至山峰的最高点。哇!他陶醉于宛如仙境的美丽情景之中,感到多么舒畅。队员准备下山了,他还是一直说:"你们先下,你们先下。"等他准备下去时,却发现氧气筒的氧气越来越少,开始不够用了。于是,便通过报话机与山下的人联系:"我开始感到呼吸困难,该怎么办?"接著,他听到对方回答说再往下走,途中会有氧气筒供应站,供突发事件时使用。

Andy到了那里,却告诉山下的队员说:"我看到许多氧气筒,但里面没有氧气,都不能用。"他的队友下山时刚经过此地,非常清楚那里所有氧气筒都有足够的氧气。可是,Andy还是不停地喊著﹕"没有氧气,没有氧气。"队友们想方设法说服他,让他相信氧气筒可用,他却总是不信。

原来,Andy的脑部已经严重缺氧,神智有点不太清醒,尽管手中拿著的氧气筒明明有氧气,也无法使用,终因严重缺氧而身亡。

这个记载,让我有很深的感触。对基督徒而言,很多时候有类似的经历。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有属灵的需要,那是最关键的环节。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不肯相信属灵生命才是至宝,可以真正充满生命,而错把物质填满自己,甚至将物质作为生命的终极追求,以致属灵生命成了贫乏的空间。由此,生活陆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开始对很多事情没有办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致使产生各种各样的难题,充满苦毒。究其缘由,缺少什么?正是"生命的粮",没有让耶稣充满我们的生命。

亲爱的弟兄姊妹,让"生命的粮"喂养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活像耶稣、事奉耶稣、敬拜耶稣、传扬耶稣。让我们活出荣耀、有见证的真实生命。

(作者为世界华福总干事,使者事工特约顾问。)

蒙允转自《使者》杂志2012年3月/4月刊: 《生命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