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今冬特別流行短裙配絲襪和長靴的打扮,這樣的打扮讓少女們顯得身材苗條、動感十足。但醫學專家提醒,在追求美麗的同時,愛美一族更應該注意保暖,避免寒凉對關節的刺激,導致關節早衰和骨刺的發生。
星島環球網報導醫學專家稱關節疾病爲「頭號致殘殺手」,每13個中國人裏面就有一個人有關節疾病。其種類繁多,有一百多種,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由風寒濕長期刺激導致的風濕寒性關節痛。
風寒濕性關節痛症狀是隨著降温天氣,關節酸脹、麻木、疼痛難耐,有時連走路都困難。
醫生稱這種關節痛是長期反復寒凉的結果。長期反復寒凉刺激使血管收縮,可導致關節組織局部缺血、水腫,引起代謝障礙,導致無菌性炎症,如滑膜炎、滑囊炎等,影響對軟骨有重要潤滑和營養作用的滑液的正常分泌,會進一步損害軟骨健康。此外,關節受凉時肌肉和關節組織僵硬,穩定性不佳,活動時易造成關節韌帶、半月板、滑膜等組織及周圍肌肉、肌腱等組織的拉傷、扭傷,也會影響軟骨健康。而軟骨健康受到影響,會加速軟骨機能退化,導致骨刺發生。
另外,已患關節疾病者更應注意防寒保暖,因爲寒凉刺激是導致疾病復發和病情加重的一個重要因素。
愛護關節從生活點滴開始
醫生同時指出「除了愛美冬季著裝單薄外,生活中還有一些不良習慣悄無聲息地侵害著人們的關節健康,經過長期量變積累,日後會誘發關節疾病。」,所以愛護關節應從年輕時開始,從日常生活點滴做起。
具體的不良習慣除了上述以外還主要有:鍛煉過度和大吃大喝。
不良習慣一:鍛煉過度
長期缺乏運動的人,往往一時心血來潮,想快速增强體質或瘦身减肥,於是突然進行超負荷强度鍛煉,跑步、登山等,結果很多人因此導致膝關節受傷。
醫生稱:膝關節是人體負重最大的關節,也是最易受傷的關節。平時很少鍛煉者,猛然間大强度運動,使膝關節一時難以適應,導致膝關節韌帶等組織損傷,甚至進一步傷及軟骨,加速軟骨退化,加快骨性關節炎的發生。
因此專家建議:鍛煉要循序漸進,强度不宜過大,長期缺乏鍛煉者更是如此。適當進行慢跑、散步、游泳及一些力量鍛煉,都可增加關節穩定性,有利關節健康,但不宜過多進行登山、上下樓鍛煉,有關節疾病者更應注意,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鍛煉。
不良習慣二:大吃大喝
長期過多攝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食物,會導致肥胖,而肥胖會顯著增加髖、膝、踝關節負擔,加速關節軟骨磨損,引發骨性關節炎。肥胖者發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危險高達65%,接近正常人羣的兩倍,女性肥胖者患病幾率會增加4倍;若人們把體重降至正常水平,年老時患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危險會大幅降低。
此外,大吃大喝還會導致機體代謝弁鉬棆炕A引起痛風,這會使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囊、滑囊、軟骨、骨質和其他組織中,引起關節損傷及炎性反應,導致痛風性關節炎。
專家建議:科學均衡飲食,應葷素、粗細糧合理搭配,不能過多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食物,同時堅持適當運動,控制體重,保證機體正常代謝。超重和肥胖者,應積極减重。
-
研究發現讀聖經比運動更有益身心健康
美國聖經協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簡稱ABS)近日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相較於運動、冥想或與朋友相處,閲讀聖經在減輕壓力、緩解焦慮和孤獨感、提升希望感等方面更具成效,是一種更有效的自我關懷方式。
-
美國教會借匹克球運動拓展社區與福音事工
匹克球(Pickleball)已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運動,如今約有近2000萬人參與。而如今,教會也開始利用這項熱門運動建立社區關系,甚至拓展福音工作。
-
唐崇榮牧師發文悼念:約翰·麥克阿瑟安息主懷,享年86歲
「如果你還不認識約翰·麥克阿瑟,那你可能尚未意識到他為這個世界帶來了多麼巨大的貢獻。他留給世界的是一個滿載講道與寫作的屬靈遺產。」印尼佈道家、STEMI國際事工創辦人唐崇榮牧師説。
-
專訪華人護教學者駱德恩博士 為辯明真理尋索「不信的理由」
華人護教學學者駱德恩博士( Dr Andrew Ter Ern Loke)新出版英文新書《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Existence》,以謹嚴的學術思維、深入淺出的文字,將多年來刨根究問的難題逐一解答。《基督日報〉訪談駱博士, 對他為何投身護教學、護教方法以及他的文化護教使命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
約翰·派博:關於全球宣教與狹隘的民族主義
「9·11」事件之後,這個世界更需要被提醒:美國人並非等同於基督徒。我們「首先不是美國人、加拿大人、英國人、俄羅斯人,或尼日利亞人。在每一個國家,我們都是寄居者。我真想站在高樓頂上,對所有民族主義傾曏者大喊:『在每個國家裡,我們都是寄居者!』」寄居者,意思是「在美國,我也是一個異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