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飞人的故事

作者:敬群牧师

"苏格兰飞人"埃里克•利迪尔(Eric Liddell)这一名字,对我们华人来说并不熟悉。然而,在苏格兰人的心目中,他不仅是运动国手,而且是他们国家赢得世界奥运金牌的第一人。他那可歌可泣的人生,《烈火战车》曾经改编成电影,在1981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编辑、最佳服装和最佳歌曲四项大奖。埃里克为了要继承他父亲在天津一带的宣教工作,他放弃了奥运金牌得主所拥有的优越条件,甘愿踏上宣教工作,甘愿踏上传道牺牲的道路,他将自己的生、死、荣、辱都置之度外,他的青年时期,曾经发出那么灿烂的光辉。谁知英年被囚在淮县的集中营,受日本兵的折磨、虐待,在狱中18个月,不幸因病不治与世长辞。

埃里克的学业成绩是中等程度。然而,他在运动方面却有特殊的天赋。他抱著谦虚的心,孜孜不倦地学习,在教练的指导下,不断地锻炼,他的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在大学的运动会中,他已经崭露头角,成为短跑健将。他自幼受父母虔诚生活的薰陶,耳濡目染在灵性方面也同样得到了美好的栽培,他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早有了坚忍不拔的信心,他常牢记著一句名言:"无论结局是输,是赢,尽力而为就是荣耀。"这句话,可说是他迈向成的一种动力。

1924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奥运会,共有44个国家3000位代表参加。在开幕典礼中,座无虚席,埃里克在400米的决赛中耗时47.6秒战胜了群雄,赢得了冠军,获得了金牌。这枚金牌不仅是他个人的殊荣,也是苏格兰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

埃里克从幼年开始就下定决心:"我要在中国和父亲并肩地工作……"他回英国完成了大学和神学的教育,有了充分的装备。于是,他在生命线上第二次起跑。他毅然决然的离开故乡,旋即在俄国塔上由沙皇王三世亚历山大构思横穿西伯利亚大草原的火车,到达了天津。

那时,正值发生了"五卅惨案",全国都笼罩著一层阴影,在内忧外患的交迫下,社会贫富差距巨大,正如杜诗所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埃里克来到天津,他跟过去在运动上活跃的情况截然不同。以前,他像一头公牛,如今,他像一只绵羊。

在天津传道期间,他除了在学校教英文外,他以天赋的才能作成可行的计划,推行了"强体健心"运动,并且在社区每年他负责主办一次运动会。许多青年,都因这些活动无形中受到影响,或对福音有了好感;或存好奇心去学习圣经。同时,对旧社会的教育,在三育并进方面,也产生了不少催化作用。后来,他又筹建"国民体育馆"藉著青年人所喜爱的体育,作为他们信主的桥梁。他默默地将福音种子撒在世人的心田里。他切切地祈祷,引领那些青年人悔改信主。他一面教英文,一面学中文,在天津的10年多岁月中,他跟他父亲一样爱神、爱人。对当时的社会,有不少值得称赞的建树,而他的生活行为也博得许多人的好评。

距离天津40公里的肖张地方,缺少传道人。于是,他带著一个翻译员就离开天津去肖张传道。当时,肖张的居民需要神的福音,显然的,比天津城市内的人更加迫切,在肖张一带,日本兵以武力在中国的国土上侵占控制,甚至任意屠杀居民,社会不安,好多人失业,生活疾苦,没有希望……他们好像一群迷失的羊,谁肯去那里向这些人传道呢?谁肯去帮助他们,保护他们呢?神所差遣的传道人,不是中国人,也不是东方人,竟是在遥远的西半球的埃里克。这一奇妙的安排,无非是神要显出祂的慈爱和祂至高无上的荣耀!

埃里克担任肖张的传道人,那是一件非常艰辛的工作。那时,民不聊生,日本兵强暴欺人,他所面对的困难,不是他的才能可以克服而解决的。然而,他顺服神的旨意,他抱著"无论是输、是赢,尽力而为就是荣耀。"同样的决心、忠心为主传道,毫不气馁!

埃里克每一次布道会中,他向人讲道。开始的时候,他是"笑脸常开",讲道结束的时候,他也是"笑脸常开"。虽然他们听不懂道的内容,但是,那些听道的人,他们心里得著了满足,大家都喜欢他"笑脸常开"的面貌。

在肖张这一块多苦多难的土地上。埃里克以道、以爱、以忍、以诚辛劳的耕耘。在痛苦的地方,他撇下快乐的种子;在绝望的地方,他撇下希望的种子;在怀疑的地方,他撇下信心的种子。

他效法耶稣的榜样周游四方行善事。例如,有一天,肖张发生了一件惨案。大家都非常震惊。日本兵突然来到村上杀掉了五个人就匆匆走了。有人发现其中一个受了重伤并没有死。他们就去告诉埃里克。于是,埃里克立刻采取行动,他驾车到那受伤人的地方,将他送到天津的医院去医治。于是,这一个生命垂危的人得到了医治。这蒙救治的人名叫李兴笙。他是一位画家。后来,他为了报恩,特地画了一幅"牡丹图"送给埃里克。牡丹,在中国的文化中是花中之王。由此可见肖张的百姓在他们的内心对埃里克的敬意。那一群在痛苦中挣扎的男女老幼,由埃里克以基督的慈爱照拂他们,以圣经上的话语安慰他们,在他们的心目中,他是一位雪中送炭的天使,也是他们一位可信靠的良友。埃里克悄悄地点燃了他们心里的希望之火!

在哲学的范畴中,最不容易回答的一个问题:恐怕就是——善有善报。为什么会有善有善报呢?埃里克来华传道是一片永心。谁知道他在肖张的圣工还没有完成,德国希特勒拟定计划进攻波兰,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大战前夕,日本人把埃里克的名字列在"外国敌人"名单中。于是日本兵把他从肖张送到潍县的集中营。而且,剥夺了他传道的自由。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一天,他小心翼翼的写信,给他妻子的信中说:"负太多责任,精神压力大,吃不消,医院休息一个月已经好转,医师建议换工作,停止教书。多些体力活动,如烤烤食品——变化感觉不错,盼常来信很享受衣食和包裹……挚爱你和孩子们的埃里克。"

在这封信中,可窥见他的心境和身体的沉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集中营内,被囚的成千成万无辜的人,被法西斯主义者活活的折磨而死。造成了无数的悲剧!

埃里克就是其中一个。在潍县狱中,他不能进行星期日的主日崇拜,不但他的行动不能自由;而且他的心灵也受到无理的压迫。后来,他患了剧烈头痛的病,他讲话开始断断续续,一只眼角下垂,行走困难,特别严重的是他的右腿失去知觉。集中营里的医疗简陋。而且,缺少人道、缺少营养和照料种种原因,造成他的病情更加严重。

一天,他猛烈地一声课后,谁知痰呛住了气管。他的学生就走到天廊上大声呼救。当时,有一位安姥听到叫声。立刻跑去看他,眼见他脸色苍白,情况严重,他束手无策。站在他身旁,他听见埃里克自语,低声地说:"完全降伏"双眸涌出的略蘁﹞F两颊……埃里克,在这生死一瞬间,在潍县的集中营,悄悄地离开了人间。(1902年-1945年)他在世界上43年的岁月中,在世界奥运会的跑道上,他跑到终点,他赢得了冠军。他得到了金牌,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殊荣;而且,也是全苏格兰的骄傲。

在他生命线的第二次跑道上,却是那么寂寞、悲凉。他是两手空空,而无奈地挥别那一群朝夕相处的难友匆匆地走了。在他离世前夕,后来有人发现他留下的一行诗——Be still, my soul, the Lord is on my side. 意即:"我灵,镇静,上主与你同在。"无疑的,他的生平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无论是读他的传记,或是看那由传记改编的电影,都会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他要改变跑道呢?以利主义的哲学来衡量肯定找不到准确的答案。如果揣摩他留下的这一行诗,我想就可能会探索到他追寻永恒的端倪和热忱,以及他那选择的智慧之举!


作者为本报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