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SIL)经过长达近40年时间的翻译,今年3月完成南苏丹卡波埃塔州(Kapoeta State)丘库杜姆(Chukudum)迪丁加族(Didinga)语言的新约及部分旧约《圣经》,负责人并讲述如何推广让更多迪丁加人接触圣经,以及后续翻译工作的挑战。
翻译漫长40年 战乱阻工作
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SIL)扫盲和教育协调员斯普朗克(Tanya Spronk)讲述翻译工作漫长的原因,其实早在1950年代苏丹独立前区内的天主教传教士已写下了迪丁加语,直至1980年代其语文研究院语言学家开始构思及带领圣经翻译工作,而且进入该区学习语言,才致使迪丁加语的书面语受到广泛使用。
对于翻译工作进度缓慢的原因,斯普朗克归纳得出点,包括语文研究院主要人员健康出现问题、内战造成撤离和流离失所,甚至是母语译经员移民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项目的进度。
斯普朗克补充,直至1995年有人建议修订的拼字法获得社区的接纳,圣经翻译和识字教育的计划正式开展。不过团队同样面对内战、流离失所、病患和死亡等挑战,但仍继续坚持工作。
经过接近四十年时间才完成迪丁加语新约及和部分旧约圣经,托里特教区圣经联盟总干事托多神父(Father Romeo Todo)在圣经发布及庆祝会上,向千多名迪丁加人表示上帝已经来到这里。庆祝活动筹委会主席洛坎(Augustine Lokang)亦宣布该日"历史性的一天"。
开发音频办主日学
丘库杜姆位于南苏丹山区偏远地区,邻近乌干达北部边境,交通航空并不太多,《圣经》将空运到族民,不过由于族人识字率非常低,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为迪丁加开发音频经文,将新约记录并复制到可以在电话收听的存储卡,或者在智能手机上使用圣经应用程式时,经文本在朗读时突出显示。
除此以外,还有制作讲述耶稣的电影供族人欣赏。训练员劳拉罗宾逊(Laura Robison)发觉,自族人收到《圣经》的两个星期里,他们每晚都在听属于自己语言的音频圣经。
劳拉还表示,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亦举办为期四天的研讨会,培训主日学老师如何使用当地的南苏丹语在教会教授圣经课,这些材料有经文的著色表、游戏设计,教学和讲故事课程以及其他活动,期望给孩子们一个全新学习世界,该次研讨会共30人参加。
后续翻译工作的挑战
对于日后的翻译工作和培训,斯普朗克相信会较之前容易进行,"由于这四十年里许多流离失所的南苏丹人已经到了其他东非国家,并学会了读写英语,因此找到能够通晓英语或阿拉伯语版本圣经,物色合资格的翻译人员变得更加容易,他们可以将圣经翻译成他们的土著语言。"
不过,斯普朗克认为在后继的翻译工作都要克服一些困难,"面临的一大挑战是确保关键术语在全本圣经中要一致地正确翻译出来,试图找到正确的词来传达意义可能相当困难,有些语言没有足够的词汇,例如恩典、怜悯、爱、和平和宽恕等词,这些基督教的术语对族人来说只是外国人的概念,因此,在进入翻译前需要许多咨询和校对的过程。"
作为扫盲和教育协调员,为了有效提升族人识字率,斯普朗克表示:"随后教导更多的人阅读他们的语言,扫盲教师与社区的小组人员一起合作,了解族人在学习阅读和写作时遇到甚么困难、哪些关键词有助他们教学、哪些发音需要改善,以及如何编写易于阅读的好故事。 有很多咨询、培训和建议有助我们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