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人口老龄化,加上家庭从上一代群居变为以个人为单位,长者身体与心灵如何调适?社会与教会可各自分担角色,服侍长者的身心灵。
站在基督教信仰的角度,关怀需要全人照顾,包括身体、精神与心灵。社会从生活层面为长者提供服务,舒缓长者的身体疾病与精神负担;教会则关怀长者的心灵,两方面都是值得的。
为协助年轻一代多了解长者,摒除两代之间的篱畔,多个国家已有推行老青两代共融的计划。台湾鼓励年轻一代与长者共居,香港就为长者提供机会进入校园,体验大学生活,让长者反过来加深认识年青人。
精神支援长者 两代共融社会有责
台湾在去年试行"青银共居"计划。台北市长柯文哲在脸书介绍该计划指,"青银共居"计划在试办阶段,目的是让大学生与老年人共同生活、相互扶持。
计划内容是,学生只要定时陪伴长者,不论是打麻将、下棋,还是教他们网购、用脸书等,每月服务满20个小时就可以用月租3千元新台币入住老人公寓。"这个概念在欧洲、日本已经非常风行,现在我们把它引进台北。"
柯文哲又指,台北市快速高龄化,再过五年65岁以上老人超过20%。因此不管是青银共居,还是祖孙共学,银发族和年轻人甚至小孩生活在一起,自然会活得高兴和健康。
"现时台湾有很严重的世代对抗,年轻人与长辈互看不顺眼,这样的对立如果能透过青银共居、祖孙共学这些概念来化解,从世代对抗变成世代融合,这就是一种进步价值。"他说。
在香港,中文大学则推出"博群计划",举办"一日大学生"长者大学体验日活动,目的是巩固并加深长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长幼共融。
据中文大学网页指,该项活动由学生主导策划,为长者提供亲身体验大学生活的平台,亲身感受包括大学课堂、校园游览、午餐交流、毕业典礼等具有大学特色的元素,助长者实现体验大学生活的梦想。
与此同时,该活动也是过往"乡郊长者关怀行动"以及"UCARE 爱老不虐老"的延续,并邀请曾在两个项目中服务过的长者参与,借此让长者与学生义工的关系进深,实践长幼共融的理念。
教会办活动扩阔长者心灵空间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社会服务委员会主席楼玮群,在上月出席一个基督教价值观看家庭的研讨会中表示,香港人口高龄化,教会的长者数目大幅上升,有教会另外开设长者崇拜,但她认为此做法会加深长者与年轻人的隔膜。
楼玮群表示,"在人口老化下,教会应更多推动融合,让长者多听年轻人议题,年轻人也多听长者需要,以致教会作为神的家能多点沟通和共融。"她不赞成将长者隔离,这会令他们精神上感觉孤单,身体机能退化。
楼玮群呼吁教会多举办探访活动,鼓励长者走出社区扩阔心灵。她又建议,教会在信徒退休前,帮助他们发现彼此的共同目标和生活方式,让他们有心理准备开展人生另一页。
对于如何让两代共融,楼玮群指,教会可举办"子亲活动",鼓励成年子女与年长父母一起玩乐促进沟通;同时透过游戏和义工探访协助长者寻找生命的尊严和意义。
长者心灵需要信望爱填补
香港循道卫理联合教会资深长牧李炳光牧师在敬老主日证道时指,长者都需要福音,在主里"重生"。
李牧师引述《圣经》约翰福音3章3至4节记载"尼哥底母论重生"的故事。一个已有社会地位犹太人的官夜半找耶稣,倾谈到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耶稣知道他拥有很多但心灵空虚。
李牧师指,人是需要"从上头而来属于上帝的新生命,就是『重生』的生命。"他又指,"重生"即是一个藉耶稣的恩典而改变,从新开始脱胎换骨的新生命,不论思想、行为、人生观和生活态度都更新而变化的新生命。
他又引用在中国老龄工作者所秉持的六个"老有"目的,就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但他认为,六个"老有"之外应加上老有所"信",老有所"望",老有所"爱"。李牧师解释,老人需要从上而来的喜乐和平安的"信仰",加上对将来永恒的"盼望",更重要的是属天的"爱与关怀"。人老了需要充满信、望、爱和属上帝的新生命,即是需要主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