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村,素有"旱码头"之称,是鲁商发源地,自古商业发达。1904年,周村与山东省府济南、潍县(今潍坊)同时被清政府批准为自开之商埠后,商业更加繁荣,各地商人及海外宣教士往来于此,1905年,英国基督教宣教士创办光被中学,1913年,创办复育医院。
希茹兰的父亲希荣德不仅是宣教士,也是一位医师。上世纪20年代被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差派到中国山东。希荣德先在山东青州医学堂任职,后到周村主持办医院,在周村复育医院任医师和院长等职,为当地民众治病。希茹兰的母亲则先后在周村教会、周村光被学校任教。
1938年,希茹兰出生于济南齐鲁医院,她的两个姐妹也曾先后在这家医院降生。希荣德为她们三姐妹分别起了中文名:希茹美、希茹兰、希茹丽。
据《济南时报》报导,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齐鲁大学全部被日军占领,所有英美籍外教均遭日军逮捕,后被集中关入潍县乐道院集中营。而在周村,希荣德一家当时也遭到侵华日军逮捕。但不知何故,他们并没有被就近关入潍县乐道院,而是被遣送上海,关入那里的"盟国侨民集中营"。
在铁丝网围起来的原"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集中营地里,希荣德一家人过了3年苦不堪言的铁窗生涯。直到抗战胜利后,希荣德一家才走出了集中营。
1946年,希荣德把家人都送返英国后,只身一人重返山东。希荣德先到周村主持恢复复育医院工作,后供职于济南齐鲁医院,任该院代理院长。1948年,济南被中国解放军攻克,希荣德被迫回国。
返回英国后,希荣德一直渴望有机会重返周村,探访复育医院和周村的朋友们,直到1985年因病去世时仍未如愿。
已75岁的希茹兰现在爱丁堡大学进修历史。此次,她重回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为了论文课题《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搜集资料。
此行在当年拍摄的黑白老照片的帮助下,希茹兰寻到了一些父亲在中国的故友后代。其中一位是此次希茹兰中国之行前,最早与她取得联系的人——郭济生,他是周村当地的文化学者,主要研究基督教在山东的传播。
郭济生说:"她最感兴趣的是,她没见过中国有宣教士的墓碑。前几年,我搞基督教史(研究)的时候,在山东邹平发现了3块,我告诉她之后她非常高兴,这也是她这一次来华的一个主要目的。"
集合父亲对中国割舍不了的情感、自己在周村的那段难忘的童年,以及他们一家人在中国见证的那段历史,希茹兰曾撰写了一本名为《风雨家书》(Bound with Love)的回忆录,引起过很多英国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