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2月及明年1月,香港及澳门的艺术界将临盛事,由30至50多位来自两岸四地的基督徒艺术家聚首,分别在港澳联合举行基督教艺术展。大会推手人、香港艺术动力会长周文志亦将在其中。本报记者专诚拜访,在细听他谈艺术论福音时,已感受盛会未始,"艺"力四射。
一路走来的艺术创作
童年家境清贫,没有任何艺术环境培育的周文志分享投身艺术的经历:"唯一启蒙我对艺术的追求是父亲,他的性格很静态,喜欢一个人画画,母亲则照顾家庭,我的性格却外向,喜欢探索。"
自言性格似白兔仔、坐不定的他,中学时期已经参与艺术创作,还取得艺术奖项,"最近母校周年纪念也有介绍我,作为大师兄为学弟学妹作榜样。"
谈到一路走来的艺术创作可说是从没离开过艺术跑道,周文志从读书时代算起:"在李惠利工业学院攻读产品设计,暑假到画室打工学习油画。1982年毕业,做了十年玩具设计,1989年『六四事件』激发我思考如何用自己所长影响身边的人,因此投身商界,我觉得商人的力量对社会影响大于一个普通的百姓,于是1991年开始做生意。"周文志的生意也是与设计宗教礼品有关的。
白兔仔性格+理想 策划艺术展盼福音进社群
不甘于坐在办公室,期望向外探索的性格催使周文志凝聚一班基督徒艺术家以艺术传福音。
说到对艺术加上传福音,周文志满怀理想:"眼看艺术是一个小圈子,如何影响社区?基督徒创作艺术并非用来自我娱乐,要思考有什么更高层次的永恒的价值,不甘心看到艺术只是一个小圈子,希望让人更多接触艺术影响社群,但一个人的力量不足够,因此以策展人身分,作为基督徒艺术家与社区的桥梁,让艺术工作者的作品带出上帝信息进入社区,另方面有营运生意、市场策划的经验,借助神给予的恩赐,联系艺术家,盼望他们从艺术的小圈子走进社群。"
父亲离世思考人生信主
在分享过程中,周文志对传福音流露出热炽的心,原来他经历了一场不寻常的事件。
"中五会考之前父亲离世,压力很大又要预备公开考试,甚至在灵堂上也要温习,又要面对失去亲人的伤痛,开始思考在短促的人生里究竟要留下什么?如果人是这样为何要生存下去呢?"
后来同学带他到教会,"初信的时候对信仰都很挑剔,在七八十年代是追求知识的年代,会挑剔圣经所说。第一间教会是宣道会丽瑶堂, 2000年到潮语浸信会聚会,那里的陈浩昌牧师也是高音声乐专家,给我的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启发,亦让我学习处理人与事。"
自言是白兔仔的周文志,当然不会甘心坐在教会享受神的恩典,现时也会参与不同的事奉,在长者团契讲道作为群体的牧养。
创作爱直接 福音信息直达人
正所谓学海无涯无止境,今天的周文志跟随北京艺术教授韦蓉学习油画,韦老师是师承苏联时代传统正宗油画派系。至于雕塑艺术是自学而来的,"早期喜欢雕塑金属作品,认为金属雕塑难度较高能够拓阔自己的艺术意念。"
在创作方面,周文志表示不喜爱抽象创作手法,反倒要直接让人收到基督教信息。他还即时举列喜欢的经典作品"赞美":"从路边拾来石头,加上嘴巴形状,表达出主耶稣所说:如果人都不赞美主,连石头都要开声赞美主。"
认真严谨亦是周文志在创作过程中坚持的,他举例在今年9月山竹台风过后,他执拾树木作为原材料,"但不是每一支树枝都适合,要花时间拣选屈折树枝,在雕刻上这都是花上不少时间,晚间人们休息我就开工。"
周文志的人生格言是"没有事情不能解决,只要给予时间向人请教,创作必定成功。"
准青年艺术者入行必备
作为艺术界的前辈,周文志勉励投身艺术工作的年青人,认为艺术最高境界有三方面:工艺、创意、意念。
"『工艺』是指基本功夫,在构图、用色等方面要写实;『创意』是做别人未做过的事情或将别人的意念变化再生,需有工艺的意念和构图的创意;『意念』是作品题目本质令人明白,表达到自己所想令人觉得作品耐看,即是有感染力影响到别人。"
不过,更重要是素质。周文志指的是属灵素质,"勤读圣经,充足生命力,艺术家无论画什么说什么,都会从他的生命反映出来的。艺术家或许苦闷孤独,其实是一种锻炼深度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