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二十世纪瑞士籍新教神学家巴特(Karl Barth)举世巨著《罗马书释义》(Epistle to the Romans)出版100周年,《台湾醒报》副总编辑、新媒体宣教学院学务研发主任邱慕天在《校园杂志》发表文章,分析其神学思想对当代及现今华人教会的影响。
"让上帝成为上帝" 影响华人神学教育工作者
《罗马书释义》于1919年出版,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巴特意识到整套自由神学无法在社会作光作盐,其著作《罗马书释义》、《以弗所书注释》,以及《歌亭根教义学》、《教会教义学》都以"上帝启示之道"作为关键的起头,即"耶稣爱我我知道,因有圣经告诉我。"此话是晚年巴特访美时的答客问,总结了他的神学思想的初衷。
邱慕天指出,在自由神学的传统中,巴特早期最重视的主题是"上帝的全然自由",影响早期赴美求学间接带回巴特思想的华人神学教育工作者,并将之吸收和转化成"让上帝成为上帝"(Let God be God)的神学思想。
鉴于在当时代,不论是自由主义、理性主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历史主义、圣经字句主义都用"自以为"的想法"挟持上帝",巴特在《罗马书释义》描绘的上帝是高至无法亲近、无法对话,原因是重新肯定上帝本质超越一切物质和人类想法的"不可言说性"、与人为想法异质化神学才能够净化,开启了"全然自由独行其是"并愿意将自己彰显启示给人的神观。
反对自由神学 华人牧者乏承传精髓
邱慕天在文中续指,巴特是反对自由神学的,因自由神学以人自由的想法限缩了上帝的可能,变成人造了神并以此为经济政策优位论、人种优位论,或性别优位论背书。可惜是华人牧者未及掌握巴特想要真正的"自由神"学思想,因而在堂会增长、门训、爱家、读经、求神迹、合一等的思考,基于需求的实用考量、宗派传统的因循或一时一地"超自然"的领受,有意无意地将神的国度窄化,失去了对上帝的超越性的信仰。
在社会大时代里,巴特的神学亦具有危机感,因而被称为"危机神学"。邱慕天指,巴特斥德国基督教社会在纳粹时代,被"自由神学"和"自然神学"思想侵蚀失去了鉴别和防腐的能力,甚至支持一个将自我绝对化的纳粹政府,以及其强制行为。
邱慕天表示,巴特能看出纳粹悲剧的根源,皆因"政府成为教会"(自我神化),以及"教会成为政府"(自我"政治意识形态化")的双重界域混淆,不论是左翼的新派自由神学、右翼偏重创造论的自然神学,都让基督信仰不再是光和盐,随人间历史纠结在必朽坏的宇宙悲剧中。
巴特生于1886年瑞士巴塞尔州传统新教家庭,父亲、祖父及跟外祖父为改革宗牧师;从1921年至1935年分别任教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德国威斯伐伦威廉海姆大学及德国波恩大学, 1935年因反对纳粹德国被波恩大学解雇,1962年退休,1968年12月10日辞世。
著作方面,巴特于1919年出版《罗马书释义》一书而声名大噪;1935至1967年 陆续著作及出版《教会教义学》的前三卷以及第四卷的1至3册;其余重要著作包括:《上帝之言与神学》、《腓立比书通义》、《教会教义学发凡:上帝之言》、《神学与教会》、《十九世纪基督教神学史》、《神学问答》、《福音神学入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