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與凱瑟琳婚禮盛況呈現 維滕貝格紀念改教家結婚500週年

Martin Luther
在路德之城維滕貝格舉行的歷史性節日慶祝活動。(圖:Lutherhochzeit)

從6月13日至15日,位於柏林南部的維滕貝格將「時光倒流」至1525年——那一年,馬丁·路德與修女凱瑟琳·馮·博拉成婚,這樁婚姻後來成為德國及整個歐洲教會經歷深刻變革的像徵。

維滕貝格被稱為「路德之城」(Lutherstadt),這裡每年都會紀念這位改教家的婚禮。2025年意味著路德與凱瑟琳結婚五百週年的慶典,這座城市將會呈現16世紀風貌,音樂、盛裝和歡樂慶典使之更加「歡騰」。

Luthers_Hochzeit
photo by LuthersHochzeit

有宗教改革色彩的婚姻

1525年6月13日,42歲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與26歲的前修女凱瑟琳·馮·博拉在維滕貝格成婚。這場婚姻具有鮮明的宗教改革像徵意義,因為路德反對天主教神職人員獨身制,主張聖職人員需要有家庭,除非他有明確的獨身恩賜和呼召。

凱瑟琳曾宣誓成為修女,但隨著改教思想的傳播,她逐漸對修道制度產生質疑。1523年,凱瑟琳與其他11名修女決定逃離修道院,在馬丁·路德的幫助下擺脱了修道生活的束縛。路德親自安排她們與改教家庭或適合的婚配對像建立聯系。兩年後,當時一同離開修道院的修女都已結婚,但只有凱瑟琳擇偶未果。她主動表示,如果路德博士願意娶她,她是不會拒絕的。

路德並不反對結婚,但是他知道一個女人若嫁給他有多難。那時他可是一位危險人物,一旦結婚,家庭、妻子、甚至將來的孩子都會陷入危險之中。更何況,改革大業事務繁忙。

路德最終願意結婚。根據Bainton的説法,緣由有三個:取悦他的父親;惹怒教宗和魔鬼;殉道之前為自己做見證。

1525年,在一次簡單而匆忙的婚禮中,馬丁·路德與凱瑟琳於6月13日成婚。婚後他們育有六名子女,其中兩名孩子夭折。這對夫婦定居在維滕貝格,路德在此教授神學,並在這裡發表了掀起與羅馬教皇衝突的《九十五條論綱》。

500週年盛大慶典 呈現16世紀鄉村生活

如今擁有約46,000居民的維滕貝格,也是路德故居博物館的所在地。遊客可在路德故居博物館瞭解這户家庭日常生活的許多細節。在市集廣場等地,還矗立著紀念路德和其他宗教改革者如菲利浦·墨蘭頓的雕像。

預計本週末將有數以萬計的遊客前來。他們也將參觀維滕貝格哥特式的市政廳以及路德和凱瑟琳舉行婚禮的聖瑪麗教堂。路德也常常在這裡講道。

據活動主辦方介紹,屆時將會有超過150個市集攤位,展示傳統手工藝、音樂、講故事活動。也會有演員扮演的「路德與凱瑟琳」夫婦和一支遊行隊伍,他們將與2,000名賓客一起巡遊全城,沿路還有音樂和動物,營造出16世紀的鄉村氛圍。

Lutherhochzeit
Photo by Lutherhochzeit.

慶典也包括面向孩子的項目。來自維滕貝格當地學校的400名兒童將舉行自己的遊行。他們將從路德博物館出發。其他面向孩子的項目還包括棋類遊戲、手搖旋轉木馬、騎士堡和木雕工藝。

這場節慶不僅面向家庭,也歡迎歷史愛好者。將會有多個標志性歷史景點開放。這些地點在2017年曾一同參與慶祝宗教改革五百週年。

「在科斯維格大街(Coswiger Straße),遊客可以看到鐵匠如何用重錘鍛打鐵器,織工如何用細線織出藝術織品。」主辦方的網站介紹寫道,「玻璃吹制工匠製作精緻作品,雕刻家和石匠則以原始材料創作令人印像深刻的雕塑。」

作為本次活動的核心亮點之一,市集廣場還將設立一張長達500米的婚宴長桌,最多可同時容納2,000名賓客。

不過,從詳細的活動安排來看,此次慶典似乎並未特別強調馬丁與凱瑟琳的基督信仰,或聖經信息在宗教改革中的核心地位。整體上,這場節慶活動仍以世俗與文化為主。

盡管如此,維滕貝格的一些新教教會已宣佈將在慶典週末舉行特別的主日禮拜,以及為夫妻設立的祝福儀式。

更多關於2025年路德婚禮紀念活動的信息請見:https://lutherhochzeit.de/

資料來源:EvangelicalFocus.com, Lutherhochzeit.de

  • 研究發現讀聖經比運動更有益身心健康

    研究發現讀聖經比運動更有益身心健康

    美國聖經協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簡稱ABS)近日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相較於運動、冥想或與朋友相處,閲讀聖經在減輕壓力、緩解焦慮和孤獨感、提升希望感等方面更具成效,是一種更有效的自我關懷方式。

  • 美國教會借匹克球運動拓展社區與福音事工

    匹克球(Pickleball)已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運動,如今約有近2000萬人參與。而如今,教會也開始利用這項熱門運動建立社區關系,甚至拓展福音工作。

  • 唐崇榮牧師發文悼念:約翰·麥克阿瑟安息主懷,享年86歲

    「如果你還不認識約翰·麥克阿瑟,那你可能尚未意識到他為這個世界帶來了多麼巨大的貢獻。他留給世界的是一個滿載講道與寫作的屬靈遺產。」印尼佈道家、STEMI國際事工創辦人唐崇榮牧師説。

  • 專訪華人護教學者駱德恩博士 為辯明真理尋索「不信的理由」

    華人護教學學者駱德恩博士( Dr Andrew Ter Ern Loke)新出版英文新書《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Existence》,以謹嚴的學術思維、深入淺出的文字,將多年來刨根究問的難題逐一解答。《基督日報〉訪談駱博士, 對他為何投身護教學、護教方法以及他的文化護教使命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 約翰·派博:關於全球宣教與狹隘的民族主義

    「9·11」事件之後,這個世界更需要被提醒:美國人並非等同於基督徒。我們「首先不是美國人、加拿大人、英國人、俄羅斯人,或尼日利亞人。在每一個國家,我們都是寄居者。我真想站在高樓頂上,對所有民族主義傾曏者大喊:『在每個國家裡,我們都是寄居者!』」寄居者,意思是「在美國,我也是一個異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