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台文字出版交流会 新旧媒体各有所长宜两者兼顾

马台文字出版交流会 媒体数位化信息速传社群
马台文字出版交流会 媒体数位化信息速传社群

网络年代文字出版被视为夕阳工业,基督教出版机构面对挑战有何应对?台湾基督教论坛基金会、马来西亚教会媒体《南钟》双月刊杂志、《卫理报》及文桥传播中心于12月7日举行座谈会,探讨文字事工的出路。

纸媒出版不敌网络

东马《卫理报》总编辑黄孟礼表示,《卫理报》由东马砂拉越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所设立,已有67年历史,以出版报章、刊物和书籍为主。高峰期《卫理报》每期印刷12,000份,但在网络年代不敌电子产品代的冲击,现时下降至7,000多份。

至于西马的出版情况,西马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机关报《南钟》双月刊杂志负责人暨主编简永表示,作为西马地区重要的教会刊物《南钟》报于1928年创刊,同样受到网络年代的影响,新一代年青人阅读兴趣下降,被海量的网络资讯吸引,大多都上网浏览,少有阅读报章,《南钟》 已变得古旧过时。

文桥传播中心文字部主任黎美容指,中心主要事工包括出版中文书籍、制作影音广播,源自于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就是世界第一份华文报刊。

媒体数位化 广传福音信息

对于传统的纸刊出版如何在网络世纪生存下去?黎美容表示,文桥传播中心有成立马来西亚基督徒写作团契、开办训练班和写作营等,并且以"兴起作者、培养读者"成为文桥推动文字事工的方向。

基督教论坛基金会执行长郑忠信直言:"面对新媒体时代,教会媒体需要转型让传播的影响力从教会进入社会及世界。"因此他建议,华人教会媒体需要转型,出版不单以文字,需要数位化,结合影音,透过网上的社群媒体,能快速广阔地将福音信息传开,让接对方透过视觉、听觉接收。

传统文字事工借新媒体发挥特色

适逢今年为文桥传播中心40周年,马来西亚长老会会正杨节制牧师在《文桥》40周年特刊发文讨论基督教文字事工的未来。

杨牧师表示,文字是用以传递信仰的永恒工具,只是不同年代文字载体有不同的演变。"从上帝赐下十诫以后,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藉著文字传递上帝的讯息,但是每个时代有不同的载体和工具来书写,十诫是在石板上、旧约圣经是写在羊皮卷上或是后来埃及的蒲草纸上,但是对福音信息最大的突破是在1453年古腾堡的印刷机发明以后,文字不再用手抄而是可以用机器大量印刷,这发明也大大地影响了1517年的改革运动。"

杨牧师继续指,时至今日网络新媒体出现,使整个文字传播的载体发生改变,文字事工最大挑战在于新媒体取代了文字印刷作为主要在体的功能,传统的印刷与出版文字事工慢慢没落。

文字事工对于新的挑战如何去应对呢?杨牧师表示:"文字事工需要保持其独特性,新媒体有短、平、快的特征,但也有其缺点就是缺乏深度,因此传统文字事工可以弥补新媒体的不足,新媒体的特性是在手机细小的萤幕上载现信息,所以传统的文字事工若要在新媒体上发挥其特色,就要好好运用新媒体的工具。"

文字事奉者需具属灵透视力

杨牧师坦言,说到底文字事奉者关注的是品格与恩赐,与传道人一样需要认识神、认识自己的长短处和恩赐、认识人、认识大时代的转变。

他鼓励文字事奉者,建立属灵的透视力,正如哥林多前书2章15节所说:"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文字事奉者有了属灵的透视力,就能看到读者群属灵生命的需要,以上帝的信息坚定他们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