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Q洪流勢不可擋 教會如何成為中流砥柱

unreached people

在當今的社會中,LGBTQ議題如洪流般衝擊著教會。教會如何在這場屬靈的徵戰中成為中流砥柱?這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和行動的問題。符濟珍博士在分享中指出,教會必須重視LGBTQ羣體並發展相應事工,如果他們無法在教會得到關懷和牧養,他們將轉向社會,接受更符合世俗價值觀的灌輸。

符濟珍博士引用了一項覆蓋1萬5千人次的調查,指出成年人中LGBT自認比例的上升,尤其是最年輕的Z世代。Z世代(1997年至2012年出生)的成年人中,每六個人中就有一個自認為是LGBTQ,這一比例在X世代中僅為3.8%。符博士指出,LGBTQ的影響力如同洪水般,已經衝破了教會的圍牆。

符博士強調,現在的LGBTQ議題已不再僅僅是道德問題,而是被視為平權問題。一旦議題被提升到平權層面,討論空間就會大大減少,教會需要更加關注這一變化。

符博士舉例説明瞭社會如何通過各種手段向孩子們灌輸LGBT觀念。她提到一本名為《GayBC》的童書,將傳統的ABC書變成了LGBT相關術語的介紹,如「G is for Gay「。此外,每年的同性戀驕傲月(Pride Month)期間,各種動畫和活動也在宣傳LGBT家庭和文化。

符博士指出,儘管神不喜悦同性戀行為,但同樣不喜悦異性戀中的許多不合神心意的行為,如姦淫、婚前性行為、色情和外遇。因此,LGBTQ羣體仍然是教會的未得之民。如果他們無法在教會得到關懷和牧養,他們將轉向社會,接受更符合世俗價值觀的灌輸。

符博士還從歷史角度分析了同性戀的社會風氣。在希臘羅馬時代,同性戀行為非常普遍,有些人甚至視其為附庸風雅。中世紀的天主教神學家阿奎納在其著作《神學大全》中,將違反自然的罪列為淫慾中的最大罪行之一。宗教改革時期,加爾文在其《羅馬書註釋》中,也斥責同性性行為,認為其顛倒了自然秩序。

然而,符博士也指出,正統猶太教對同性戀的態度是「避免卻不必嚴厲定罪「。他們認為,定罪同性戀,比同性戀本身的罪更大。這提醒教會, 我們對這一羣體的態度非常重要, 要避免嚴厲定罪同性戀者。

進一步梳理同性戀運動的歷史軌跡,符博士意圖使教會看到主流社會如何逐步接納LGBTQ羣體:

二十世紀中期以來,社會的平權運動逐步興起,從種族平等、反戰運動、婦女解放,到同性戀運動及同性婚姻合法化,逐漸改變了人們的觀念與社會結構。在這些變革中,同性戀運動(簡稱「同運「)尤為引人注目。

「驕傲月「起點:1969年6月,在紐約的一家名為Stonewall的小酒館,發生了一場同性戀者與警方的對峙事件。同性戀者在酒館中聚會,進行一些親密行為,結果被舉報,警察前來逮捕這些同性戀者,引發了大規模的反對和對峙。這場事件成為了LGBTQ運動的重要起點,如今,每年的6月被稱為「驕傲月「(Pride Month),紀念這段歷史。

同性戀從精神異常名單中剔除: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將同性戀從精神異常的名單中剔除。本來,同性戀被列為精神疾病,但在同性戀運動的強烈推動下,APA最終決定將其剔除。這一舉動背後有著複雜的社會和政治背景。

同性戀文學與學術:1991年,John Boswell出版了《基督教、社會寬容與同性戀》(Christianity, Social Tolerance, and Homosexuality)一書。Boswell本人是同性戀者,他花了十年時間撰寫這本書,為同性戀者提供了精神和學術上的支持。

國際出埃及組織的解散:國際出埃及組織(Exodus International)本是一個幫助同性戀者走出同性戀的組織,但在2013年,其總裁Alan Chambers單方面決定解散該組織,這一決定在當時引起了廣泛關注。

同性婚姻合法化:2015年6月,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合法化,這一判決被視為同性戀運動的重大勝利。雖然這似乎是教會在法律上的失敗,但實際上,是輸給了日益接受同性婚姻的主流社會。

公眾態度的轉變: 從2001年至2019年,美國公眾對同性婚姻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2001年,只有約38%的美國成年人支持同性婚姻,而到2019年,這一比例已接近60%。反對者的比例則從60%降至約35%。這種轉變反映了主流社會對同性戀權利的接受程度不斷提高。

同性戀者及其支持者的構成: 符濟珍博士在分享中,還介紹了一個關於同性戀羣體及其支持者的圖表。圖表顯示,有同性戀傾向(Same-sex attraction, SSA)的人不一定是同性戀者,他們可能僅僅對同性有吸引力。在這些有同性戀傾向的人中,只有少數人真正與同性戀者建立關係並進入同性婚姻。而參與同性戀運動的活動人士中,還有一些並非LGBTQ羣體的人,他們是異性戀者,但為了爭取同性戀者的平等權利而積極參與。

回顧同性戀運動的歷史軌跡,符濟珍博士在分享中提醒大家,這股同性洪流這股洪流勢不可擋,但教會必須成為中流砥柱,提供關懷和牧養,而不是僅僅定罪和排斥。教會牧者應該通過正確的態度和行動,使得教會可以在這場屬靈徵戰中發揮積極的作用,視這一羣體為"未得之民 ", 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 使同性戀羣體找到屬靈的歸屬。

  • AI專家Moses Wong訪談(四):AI實用指南——教會篇

    AI專家Moses Wong訪談(四):AI實用指南——教會篇

    生活在AI啟蒙的時代,基督徒仍要努力將AI在神的國度上被使用。作為基督徒科研專才及AI專家,Moses Wong為教會提供「實用指南」,教會如何運用AI、AI的可靠性以及使用時有何要注意的地方等。

  • 《大衞王朝》和《揀選》躋身亞馬遜Prime十大熱播榜單

    《聖經》題材史詩級劇集《大衞王朝》(House of David)與《揀選》(The Chosen)雙雙登上美國亞馬遜Prime平台十大熱播榜單。「任何電影或影視作品都無法,也不應該取代福音或聖經。然而,如果它們能激發那些從未讀過《聖經》或不認識神的人對信仰的興趣,那麼這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

  • 穹蒼旅居9個月 基督徒宇航員在太空敬拜上帝

    美國太空總署(NASA)太空人威爾莫爾(Butch Wilmore)和威廉斯(Suni Williams)滯留太空9個月後終成功回家。他們二人都是基督徒,其中威爾莫爾接受基督教媒體問及感想時,引《聖經》希伯來書説:「有些事情在我們看來並不那麼美好,但對那些信祂的人,這一切最終都會是更美的事。」

  • Intel前執行長季辛格宣佈帶領Gloo 打造符合信仰價值AI科技

    美國技術平台業者Gloo近日宣佈,任命其執行董事季辛格(Pat Gelsinger)協助團隊開發人工智能(AI)工具。季辛格是基督徒,過去一直是董事會成員,十年來大力投資Gloo,近日成為執行董事。他宣佈將致力於將AI引向正面發展的方向,服侍教會。

  • 美著名牧師:迪士尼《白雪公主》背離經典版愛與救贖訊息

    美國著名豐收教會(Harvest)創辦人勞格理牧師(Greg Laurie),近日評論迪士尼的真人版《白雪公主》重拍電影,指其背離了原版原有的福音主題,被自強與女性自主理念所取代。他認為這樣的改編失去了原故事中觸動人心的愛與救贖訊息是票房失利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