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宗講座談創傷與療癒 招秀美籲放過自己尋找生存動力   

信義宗神學院2024年週五講座以基督教輔導為主題,涵蓋多個領域,招秀美博士指出創傷療癒過程中,身體儲存記憶應對創傷至關重要,並介紹多種治療方法協助受傷者釋放創傷、尋找生存動力。在問答環節中,她鼓勵會眾學習放過自己,在信仰中找到盼望和饒恕的能力。

臨牀心理學者、信義宗神學院義務客席講師招秀美博士在3月1日第二場講座,以「輔導與信仰:療癒創傷之旅」為題講解不同類型的創傷,以及對人帶來的影響,並且介紹不同輔導治療理論。

她強調人存活在地上離不開創傷,在講座開始前與會眾「集氣」一起感受自己的呼吸,呼氣時留意當下情緒作為自己的一部分,告訴認識或不認識的生命:「你並不孤單,我有盡力活過,願好好活下去」,並且用眼神向周圍的人送上祝福。

身體儲存記憶應對創傷

隨後,招秀美解釋何謂創傷?就是親身體驗威脅生命或身體,目睹、聽聞傷亡出現劇烈情緒,而情緒仍存在腦神經系統,所以創傷不是在事件上。創傷包含不同類別:衝擊性例如交通意外、自然災害、醫療事故等;童年創傷屬於發展性;另有因關係而導致的創傷。

創傷與自主神經系統有關。交感神經系統因受到刺激作出本能反應,例如見蛇受驚嚇作出逃跑的行為;副交感神經的活動重要是放鬆,而身體記憶是一個人經過學習後,有了記憶從而應對下次的反應。

治療法多面體:釋放創傷、尋找生存動力

在療癒創傷過程,招秀美介紹多種的治療法,例如體感療法、意義治療法、存在主義治療。心理治療師彼得·列汶 (Peter A. Levine)創立的「體感療法」(Somatic Experiencing)讓人學會舒緩身體感受,幫助神經系統安定下來,逐少部分觸及個人的過往經歷,透過情緒的擺動釋放剩餘的創傷,有效率安撫各種焦慮及起伏情緒。

招秀美透露,每星期到道風山的教堂崇拜,在寧靜的山上凝望十字架與主耶穌親近,崇拜彷如經歷「體感療法」。因此,參與崇拜不是個人,而是與身邊的人共建,透過呼吸守護其他人,縱然身處在不同的地域或海外,都守護著不同經歷的人,所以崇拜不是聚焦在牧師的講道,或詩班的表現。

「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由奧地利神經學家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mil Frankl)創辦,強調「人只要有生存理由,甚麼經歷都能夠忍受」。意義治療是幫助人從生活中領悟自己生命的意義,藉以改變人生觀進而面對現實,積極樂觀的活下去。

「存在主義治療」(Existential Therapy)為美國團體治療權威、存在主義治療大師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創立,將存在主義哲學融入心理治療之中,提及人生的四大終極關懷:死亡、孤獨、無意義、自由與責任,折射出人渴望親密時卻發現自己是孤單一人的心靈世界。

招秀美以教會現象、大眾文化、聖經解釋這項治療法,認為教會事奉不是著重個人,而是團隊一起去做。她又提到2007年韓國上映的電影《密陽》,女主角發現邪惡者蒙祝福的時候,人的心就消化不到,陷入孤獨失去了生存的意義,聖經傳道書指出生命的意義不是靠人尋找答案,而是以上主一起。

她引述中國神學研究院榮譽校牧、已故的楊錫鏘牧師提到無論是好人惡人,不變的是上帝在乎我們怎樣運用餘生回應世界,透過有限的生命與人同行,相信在主裡有祂的時間。

德國信義宗牧師、神學家潘霍華曾説,只有受苦的上帝才能幫助人,相信在上帝裡一切有祂的時間(In His Time)。聚會結束前,大會播放詩歌《 In His Time》讓大家安頓心靈。

問答環節:放過自己傷了再來過

在問答環節,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曾偉洪提問,教會同工怎樣提供安全感給予受創傷的信徒?他認為弟兄姊妹的安慰話也是給對方的治療,作為陪伴者或輔導員需要具備心理彈性以及上帝的同在。

招秀美回應時指,重要的是學會反思,在面對傷害時,心理健康確實非常重要,需要學習放過自己。縱使在教會或家庭中遇到傷害,「在信仰裡我們有盼望、饒恕的能力,傷了再來過。」

信義宗神學院新約教授何善斌博士其後發問,若有人得罪自己,卻自以為義宣稱上帝已饒恕他,不需要我的饒恕,那麼怎樣放生這人,也放生自己,不為著這人的自義而感到憤怒?

招秀美分享經驗,選擇著眼於曾經放過自己的人,當我們看到別人也放過自己很多次的時候,從而也學會放過他人。此外,她透過寫作來將不快的感覺外在化,有些人則透過唱歌、繪畫等。

信義宗神學院2024週五講座於1至5月展開,今年同行者心靈成長中心以基督教輔導為主軸,整合4個領域並設四場講座,主題及講員分別為輔導與禮儀:跨越哀傷之旅(簡洛華博士);輔導與信仰:療癒創傷之旅(招秀美博士);輔導與靈修:化解內在衝突之旅(林雪文博士);輔導與社關:「人」與「城市」轉化之旅(曾偉洪博士)。是次講座內容來自第二場「輔導與信仰:療癒創傷之旅」,於3月1日在信義宗神學院明節堂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