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福音時報》發佈福貢縣上帕鎮洛得門怒族教堂帶領人範弟兄一篇文章,介紹中國人口較少的跨境少數民族之一怒族教會的歷史及現況。
範弟兄回答本報查詢時說明,據雲南省兩會統計,現在怒江州怒族信徒人數已佔其總人口的80%以上。
怒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跨境少數民族之一,除大部分分佈在緬甸克欽邦的北部山區外,在中國主要聚居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貢縣、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瀘水縣及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此外,迪慶藏族自治州和西藏自治區察隅縣也有少數怒族與傈僳族、藏族、白族等民族雜居。
作為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由於自然壞境惡劣,生存條件極差,解放前怒族人口的增長長期處於一種高出生、高死亡的原始狀況。
綜合一些歷史資料顯示,1913年前後,福音開始傳入怒江州。 1920年,英國內地會傳教士楊志英(John Kuhn, 1906-1966)到達瀘水傳福音,並沿怒江北上到達碧江傳福音。1921年,美籍牧師楊思惠(Rev. Leila Cooke)由瀘水進入碧汀縣怒族聚居的村寨傳福音。
1929年,美國神召會加拿大裔牧師馬導民由蘭坪到達貢山傳福音。1932年,其又進入福貢傳福音,先後在上帕村、木古甲村發展信徒,建立起基督教循道會。此外,德國和瑞士的傳教士也先後到怒江傈僳族、怒族等村寨傳福音。
Like Us on Facebook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基督教在怒江發展迅速,福貢縣共建起71座教堂,信徒達6,390人,佔當時福貢縣人口的18%。到1956年,怒江州共有基督教堂 207座;大小神職人員916人;信徒21,062人。其中以原碧江、福貢兩縣接壤的鄉最為集中,信徒佔這一地區總人數的90%以上,其中以怒族群眾居多。根據原碧江、福貢兩縣的統計數字,到1950年為止,怒族信徒有5,000人左右,約佔兩縣怒族總人口的61%。當時怒族地區基督教派別可分為基督會、神召會、內地會、五旬節會等。
範弟兄在他發佈的《雲南怒江州怒族人民蒙福歷程:大峽谷裡的福音》一文還指出,基督教在怒江地區的傳播,為世世代代處於封閉落後狀態的怒族群眾開闢了一條接受新文化、新技術和走向開放的道路,也使怒族人民從此走上永生之道,並對怒族地區的文化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方面,傳教士所創造的傈僳文字結束了怒族「刻木記事」歷史,使怒族和傈僳族、獨龍族一道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時代,促進了怒江各族之間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另一方面,在基督教傳播過程中,也使怒族感受到了一些文明的氣息。比如,傳教士開辦的一些教會學校,招收信徒子女,讓他們接受啟蒙教育,於是怒族中有了初識文化的人。
此外,外國傳教士中的醫生、護士常給患病的群眾服務,使怒族信徒開始接觸到一點先進的醫術,開始改變了遇病占卦祭祀的習慣。傳教士從國外帶來留聲機、幻燈機、電影機等先進的傳教設備,把讚美詩、聖經等基督教內容和民歌、寓言等灌製成留聲片,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怒族的文化生活,也使怒族人民有了新生命。
基督教的傳播,對怒族的一些傳統觀念和落後習俗進行了積極的挑戰。基督教所提倡的一夫一妻制、禁止氏族內婚、禁止父母包辦和買賣婚姻;禁止殺生祭鬼、不吸煙、 不喝酒、不偷摸搶劫;提倡婚姻自由,善鄰睦友、互助共進等的教規教義,都十分有利於怒族人民的進步和發展,最重要的是讓信徒認識到唯有信靠主耶穌基督才 能獲得永生。
文章最後介紹說,神的福音在怒族人民當中延續至今,信仰根基一天比一天堅固。範弟兄向神感恩,神籍著傳教士把福音傳給怒家,他亦懇請世界各個地方的弟兄姊妹為著「極少人數」的怒家信徒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