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福音时报》发布福贡县上帕镇洛得门怒族教堂带领人范弟兄一篇文章,介绍中国人口较少的跨境少数民族之一怒族教会的历史及现况。
范弟兄回答本报查询时说明,据云南省两会统计,现在怒江州怒族信徒人数已占其总人口的80%以上。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跨境少数民族之一,除大部分分布在缅甸克钦邦的北部山区外,在中国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泸水县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此外,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也有少数怒族与傈僳族、藏族、白族等民族杂居。
作为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自然坏境恶劣,生存条件极差,解放前怒族人口的增长长期处于一种高出生、高死亡的原始状况。
综合一些历史资料显示,1913年前后,福音开始传入怒江州。 1920年,英国内地会传教士杨志英(John Kuhn, 1906-1966)到达泸水传福音,并沿怒江北上到达碧江传福音。1921年,美籍牧师杨思惠(Rev. Leila Cooke)由泸水进入碧汀县怒族聚居的村寨传福音。
1929年,美国神召会加拿大裔牧师马导民由兰坪到达贡山传福音。1932年,其又进入福贡传福音,先后在上帕村、木古甲村发展信徒,建立起基督教循道会。此外,德国和瑞士的传教士也先后到怒江傈僳族、怒族等村寨传福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基督教在怒江发展迅速,福贡县共建起71座教堂,信徒达6,390人,占当时福贡县人口的18%。到1956年,怒江州共有基督教堂 207座;大小神职人员916人;信徒21,062人。其中以原碧江、福贡两县接壤的乡最为集中,信徒占这一地区总人数的90%以上,其中以怒族群众居多。根据原碧江、福贡两县的统计数字,到1950年为止,怒族信徒有5,000人左右,约占两县怒族总人口的61%。当时怒族地区基督教派别可分为基督会、神召会、内地会、五旬节会等。
范弟兄在他发布的《云南怒江州怒族人民蒙福历程:大峡谷里的福音》一文还指出,基督教在怒江地区的传播,为世世代代处于封闭落后状态的怒族群众开辟了一条接受新文化、新技术和走向开放的道路,也使怒族人民从此走上永生之道,并对怒族地区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传教士所创造的傈僳文字结束了怒族"刻木记事"历史,使怒族和傈僳族、独龙族一道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时代,促进了怒江各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另一方面,在基督教传播过程中,也使怒族感受到了一些文明的气息。比如,传教士开办的一些教会学校,招收信徒子女,让他们接受启蒙教育,于是怒族中有了初识文化的人。
此外,外国传教士中的医生、护士常给患病的群众服务,使怒族信徒开始接触到一点先进的医术,开始改变了遇病占卦祭祀的习惯。传教士从国外带来留声机、幻灯机、电影机等先进的传教设备,把赞美诗、圣经等基督教内容和民歌、寓言等灌制成留声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怒族的文化生活,也使怒族人民有了新生命。
基督教的传播,对怒族的一些传统观念和落后习俗进行了积极的挑战。基督教所提倡的一夫一妻制、禁止氏族内婚、禁止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禁止杀生祭鬼、不吸烟、 不喝酒、不偷摸抢劫;提倡婚姻自由,善邻睦友、互助共进等的教规教义,都十分有利于怒族人民的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是让信徒认识到唯有信靠主耶稣基督才 能获得永生。
文章最后介绍说,神的福音在怒族人民当中延续至今,信仰根基一天比一天坚固。范弟兄向神感恩,神籍著传教士把福音传给怒家,他亦恳请世界各个地方的弟兄姊妹为著"极少人数"的怒家信徒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