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神學院上週五舉行2005年的公開講座,以「還苦難一個答案?! -苦難神學的反思」為題,邀請香港神學院四位講師從聖經及神學的不同角度分析苦難,回應爲何上帝要容许困難發生?天災是上帝的審判嗎?末世是否已經臨到?苦難來自人的罪嗎等等問題。讓信徒知道苦難的解釋不是只有唯一答案的,而是多元的,給信徒從多個角度反思苦難的意義。當晚參加人數達1068人。
風雲際會論苦難
論壇由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課講師趙崇明博士主持,四位講員包括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課講師蘇遠泰博士、香港神學院聖經課講師張祥志先生、蔡定邦博士和邵樟平先生。
趙崇明博士說,傳統對苦難解答有4個,一是因爲人犯罪,二是由於撒旦,三是通過苦難帶來醫治等的好處,四是「苦難是一個謎」。他邀請蔡定邦博士從先知書中解釋苦難。
蔡博士回應,「因爲人犯罪,神審判」,這只是對了一半,在以賽亞書前39章講神的審判,40章之後講的是神的拯救和安慰,可見,神的審判的背後有神的慈愛和不忍心。苦難的核心問題是「爲什麽神容许人受難?」這可以耶穌身上得到安慰。耶穌是神的兒子,卻做了受苦的僕人,與我們參與苦難的世界中。
張祥志先生從約伯記解釋苦難的問題,他說,約伯正值、敬畏神,卻由於神與撒旦打賭試練約伯的信心而受苦。約伯沒有問為什麽受苦,說了兩句精彩的話:「難道我們從 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
Like Us on Facebook
張祥志先生說,上帝揀擇的後果可以是祝福也可以是禍,他說,約伯看通耶和華把祝福收回是可以的。
新約怎看苦難?苦難是末世的徵兆?
邵樟平先生從啓示錄看苦難,他說,啓示錄講到災難,傳統教會一般從啓示錄了解到苦難是末世的先兆。所以將大地震看作是末世的先兆。他指出問題是「忽略了象徵的手法」。
他指出,聖經是用圖畫式的文字寫出來的,比如鳥會飛,而且在説話,2個人是兩棵橄欖樹等等。所以作者寫「大地震」,其實不是要我們去計算地震來看末世的指標,用啓示錄預測末世的來臨重點是「神有能力勝過撒旦」。
邵樟平指,從新約看,末世不是將來,而是已經來臨了。耶穌說「神的國近了」,神的國就是末世,「近了」,就是時候滿了。所以神的國是已經來到門口了,對新約的信徒來說,他們就生活在末世中,而不是期望將來的末世來臨。災難告訴我們「我們在末世」。
他說,聖經中的信徒總是生活在苦難中,苦難就是信徒的身份。耶穌說過「被逼迫的人有福了」,保羅和彼得也說過類似在苦難中歡喜快樂的話。
從新約中看到面對苦難的正確態度是:人已經是活在末世,不斷的經歷苦難是正常的。他總結說,明白這個的時候,我們不會在有困難的時候問「爲什麽是我(有苦難)」而是在沒有苦難的時候會問「爲什麽不是我」。
邵樟講到馬太福音24章3-31節耶穌講到末世時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到處有地震、飢荒等等,此文與啓示錄相似。他解釋說,舊約和新約有呼應的,舊約隱含了要受苦,只是那時的人沒有問爲什麽而已,比如神呼召雅各、亞伯拉罕、約瑟等等時候,都給他們苦難。他總結:「似乎苦難是信仰的一個環節。」
從神學角度反思苦難:苦難成就救恩
蘇遠泰博士從神學角度反思苦難,他從「苦難是存在的」和「神在信徒身上有絕對的主權」去講苦難。他說,罪的世界當中苦難是人無可避免的;人不想去面對苦難時,苦難會加深;反思耶穌道成肉身承受十字架的痛苦成就救恩,苦難提升人思考人生的意義。
他說,因爲罪帶來詛咒,有人存心不良犯罪有苦難的詛咒,有些人的存在就造成人的苦難。當人不想去面對困難,比如不能接受自己的親人去世,苦難就來了。
蘇遠泰博士問「我們有苦難,但是有那麽多嗎?是否我們想神按我們的心意給我們設計一個世界給我們?」他指出人的錯誤的想法,把神看作是阿拉丁燈神一樣要求給我們設計一個遊樂場,但是上帝是主。
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基督教的救恩,耶穌自己在世間經歷苦難,祂知道我們,祂勝過死亡,讓我們不做罪的奴僕,苦難成就救恩。
台上台下答客問
在回答的環節,台下觀衆都踴躍提出問題。比如「在困難中如何將苦難變成祝福?」蔡博士的回應是,反思並努力面對,從中更深認識神。
另一個問題是:是否創造有缺陷所以帶來身心的苦難,好譬如Microsoft有不完善造成病毒。
蘇遠泰博士說,苦難有積極的意義,它可以讓人成長。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上帝創造一個怎樣的世界更好呢?」
張祥志先回應說,可以說是因爲有缺憾所以有苦難,但是也可以說因爲完美所以有苦難。比如魚在以前魚代表邪惡的巨獸,愛、恨、妒嫉都可以享受的,同樣可以享受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