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指美國校園基督徒團契呈現「亞洲化」

2007 十一月 12日, 星期一 15:10

亞裔團契發展迅速

注重學術追求為普遍美國人對亞裔學生的慣性印象。然而比起數學俱樂部或未來工程師及醫生的聯誼小組,專家統計發現校園基督徒團契才是亞裔學生最經常參與的組織。最近幾年來,美國校園團契中亞裔學生數量快速增長,在一些著名大學尤其如此。

高等教育專業雜誌《Diverse》最近發表一篇文章,談及美國校園團契「亞洲化」的趨勢。Pepperdine大學社會學副教授Dr. Rebecca Kim在2006年美國校園宣教活動調查中發現,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UCB)的50多個基督教團體裏,八成的成員是亞裔;而亞裔僅佔總學生數的四成;加州大學洛山磯分校(UCLA)也是如此。

同時,在美國東岸也有同樣現象。紐約市立大學基督徒團契中,四分之一的成員是亞裔;哈佛大學Harvard-Radcliffe基督徒團契中,亞裔成員的比例達七成。學園傳道會(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耶魯大學分部亞裔更是高達九成,與八十年代美國校園團契都是清一色白人成了強烈對比。

另外,以校園事工爲主的國際基督徒團契InterVarsity目前全美有560個分會,成員有35,000位;2006至2007年,亞裔成員數達到4,343人,比10年前增長百分之二十。其中有10個InterVarsity校園分會亞裔成員比例更高達八成,而他們在各大學所佔的比例僅是11%-28%。這10個大學分別是波士頓大學、康乃爾大學、埃默裏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西北大學、魯特格斯大學、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密歇根大學及華盛頓大學。

Like Us on Facebook

校園團契對於亞裔學生的意義

對於亞裔學生來説,基督徒校園團契能夠滿足個人信仰和社交的兩大需要,因此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團契一般在週末組織查經小組,也進行禱告會、體育運動、社區服務或培靈會等,在一般教會的主日崇拜以外提供屬靈的補充品。爲了讓年輕人容易接受,校園團契中的贊美詩一般具有流行歌曲的風格,有時講道之後還播放一些錄像節目幫助成員更好地理解講道內容。

社交方面,不少學生在校園團契裏找到了學習同伴、寢友,甚至未來的終身伴侶。

在白人文化為主導的美國社會中,校園團契也可以幫助亞裔學生確認對自己種族身份的認同感,面對種族歧視帶來的問題。團契網站上經常登出這類的個人見証。例如哈佛大學亞裔基督團契的成員之一David,他指出曾經被白人同學嘲笑過。不愉快的經歷使他開始想「做一個亞洲人使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呢?」、「以後找女朋友是不是除了亞裔之外別無選擇呢?」。

另一位 InterVarsity UCLA分會的成員,她告白說:「在成長過程中我曾經以亞裔為恥;有時候真希望自己是白人。記得五年級的時候, 有一次我跟一個朋友在廳說漢語,被老師發現責備了一番。她告誡我在美國只能說英語。我感覺好尷尬」。

針對美藉亞裔學生普遍面對的與父母之間的溝通障礙,三一福音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的神學副教授Dr Peter Cha指出,校園團契有助他們克服這種跨時代和跨文化的隔膜。他解釋道,在美國,榮譽和尊重只能通過個人努力得到;而在亞洲文化中,尊重和順從年長者卻是很自然的事。

Dr Cha補充,最棘手的問題是在選科、事業和婚姻大事上,學生容易與父母發生沖突;使父母滿意又能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需要很好地來進行平衡。

.

InterVarsity全國美藉亞裔事工部主任Paul Tokunaga表示,InterVarsity美藉亞裔事工部160名全職同工當中有不少在大學時代就已經加入了InterVarsity,他們在進行職業選擇的時候有些人放棄了高薪厚職,結果與父母發生矛盾。嚴重的例子中,有些父母甚至與子女斷絕關係。造成磨擦的原因主要是,很多家長帶著子女飄洋過海移民到美國只是為了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他們更不願意孩子大學畢業後放棄體面的工作去侍奉基督教團體。

參加團契只是一時的興趣?

Dr Kim在採訪中發現,大學生參加團契是除了學業以外最耗時間的活動。顯然, 亞裔學生參與團契並不是一時的興趣。很多學生幾乎在所有的課餘時間都和自己團契的成員一起度過。每天他們有專門的地方交流。問題是畢業離開團契之後,怎麼適應日常生活。有一個學生想成為商人,可是他說除了韓裔基督徒外,他已經不知怎麼和其他人交談了。

Tokunaga則指出,亞裔父母鼓勵自己的子女在大學裏參加團契是因為這樣可以遠離狂歡派對及酗酒等壞習慣。可是,另一方面一旦孩子的分數從「全A」往下滑,他們就開始懷疑孩子是否在團契生活中投入過多。

校園團契「亞洲化」反映美國社會新面貌

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移民政策放寬,大批外來移民湧入美國,這大概是校園團契「亞洲化」的部分原因。據美國政府教育部統計,六百多萬亞洲移民於1970至2000年取得美國合法永久居民權,這使大學裏亞裔學生數量在上世紀80年代中葉至90年代中葉增長了一倍。

專家說InterVarsity校園團契中亞裔數目增多不僅反映了美國移民歷史的變遷,也展現了美國高等教育的發達。活躍在InterVarsity中的亞裔學生大多數是第二代和第三代土生的。華裔約佔一半,南亞和越南裔僅佔約10%,來自太平洋諸島的更少。韓裔和華裔學生在校園團契中佔主導地位。

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韓國一直是最大的移民輸出國。Dr Kim在調查中發現,韓裔團契是全美最多的;UCLA至少有10個,其他每所著名大學至少有一個。很多韓裔團契由學生運行,並用英語提供各種服務,本地牧者也提供相應的支持與輔導,但是這些團契缺乏專業工作人員和InterVarsity那樣完善的基礎組織結構。

Dr Kim注意到韓裔團體並不是不願接納非韓裔學生,而是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使他們聯合在一起。在韓裔為主體的團契裡,他們用韓語俚語得心應手地開只有自己才能領會的玩笑,不用擔心文化偏見帶來的誤解。

從美國亞裔校園團契的發展中,可以看到美國社會多元化的一角。

[資料來源:《Diverse》雜誌]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