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中国留学生近年不断增加,据"敞开的门"(Open Door)统计,2016年以学生签证留学在美国的中国学生近33万,本科生人数已超越研究生人数。对于如何牧养这批"移动的中国留学生"﹖洛杉矶台福基督教会牧师董家骅在《台湾神学刊论》发文。
面对人数不断增长的中国留学生,近年有愈来愈多的华人教会和华人福音机构投身这事工中。但随著时代的变迁,今日的中国留学生与过去的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他指出,美国华人教会对初到北美的华人,一直以来提供三个主要功能:第一,教会群体提供他们一个归属的地方。第二,为他们建立新身份的认同。第三,教会领袖的关心和引导,填补移民初到美国的失落感。
中国留学生的成长塑造未来
要理解当代的中国留学生,就需要了解他们的过去,追溯中国当代社会如何塑造他们父母辈及教养的方式。
文化大革命:董家骅引用美国政治家季辛吉对文化大革命 (1966-1976)的评论:"它改变了原本强调尊师重道的中国文明:学生起来反抗老师,孩子起来反抗父母。"而今天中国留学生的父母,大多在文革中度过他们的童年。文革所灌输的意识形态教导他们,年轻人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不需要父母亲的引导。
所以,面对自己的孩子,许多人心中可能仍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教育和引导孩子,因此采取较为放任的管教方式。今天的中国留学生在缺乏长辈的引导下,同侪和社交媒体对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力日增。
经济改革:邓小平的指导下,启动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追求经济成长成为了人们新的意识形态和生活目标。当今中国留学生的父母辈普遍对孩子采取较宽松的教养方式,习惯以经济上的支持来表达对孩子的支持和关爱,而忽略花时间陪伴孩子。
一胎化生育政策:中国自1979年开始实行一胎化生育政策,今日的中国留学生是独生子女有三个特征:渴望亲密和归属、既独立又依附、和背负著高度的期待与压力。这三个特征也反映在今天的中国留学生身上。他们有高度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但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却又高度依赖他人的帮助。他们又要承担著家人的高度期待,承受著不能失败的压力。
了解中国留学生心态 新视野寻找牧养契机
董家骅称,中国留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受到过去中国社会重大事件的塑造,同时也在面对搬到美国后的调适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
据"敞开的门"统计,中国留学生已经是美国最大的留学生族群。文中引用陆尊恩传道在使者培训事工部发表的《认识85/90后:分析新一代留学生特质的六个维度》,细分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的八种原因,其中四种都和父母亲的期待相关。
然而在一个由美国中国留学生自己拍摄的纪录片《Us》中,当被问及为何出国留学时,受访的学生一面倒地谈到这是自己的选择。故此,对中国留学生来说,他们一方面背负著父母的期待而选择出国留学,另一方面却真诚地认为出国留学是出于自己的意愿。
董家骅同时指出,留学生来到美国后,马上要面对的就是适应问题。在二十世纪中叶,研究移民如何适应新环境的美国学者,大多以"同化理论"为主。由于新移民本身的母国文化妨碍了他们去学习和适应这主流文化,同化成了必然的过程。新移民逐渐放弃自己母国的文化,开始接受主流文化,最终被主流文化所同化。
但一九七零年代的民权运动,却出现"大熔炉理论",新移民不再被视为被同化者,而是主动地参与在新居地的社会中。透过与本地人的交流,在双方既有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化。
总结而言,今天在美的中国留学生视美国虽为读书或工作的地方,而不是为最终的落脚处。故此,董家骅称北美华人教会牧养这批"移动的中国留学生"时,应放下固囿的框框,用不同的眼光认识他们,同时审视自己的信仰实践时,将会发现上帝给予我们在今天留学生当中传福音和牧养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