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边缘家庭的身心得到照顾,台湾嘉义中会嘉义东门教会与中华基督教救助协会去年成立嘉义市第一家"1919"实体店面食物银行,家庭能自由兑换生活用品及食物;有水上人欠债,食物银行助一家9口解粮荒。
食物银行助一家9口解粮荒
"1919食物银行"其中个案在嘉义水上乡龙德村,住著73 岁的阿娥嬷与老伴,一旁的铁皮屋,则住了她2 个儿子与6 个孙子。
53 岁的儿子阿荣原是捆铁工程行的老板,13 年前因周转不灵,公司倒闭欠了高利贷一堆债。印尼籍的太太不堪压力求去,留下4 个孩子给阿娥嬷。她到处想办法筹钱,在钱庄欠款100万有黑衣人上门追数,终日以泪流脸。
阿娥嬷透过水上国中老师介绍下,来到嘉义水上1919 服务中心接受帮助。志工替他们申请了1919食物包。"1919 食物包的东西都好好用,尤其是米,可以喂饱我们一家9 口。"有了食物包,阿娥嬷心里就踏实了,再也不用担心6 个孙子会饿肚子。"义工们也常来看我,实在感动心灵。"她笑著说。
后来债还完后,阿荣回家继续做绑铁工,生活还算过得去。在水上1919 服务中心以及水上教会的同工关怀扶持下,阿娥嬷一家渐渐走出低谷。她感谢地说:"谢谢教会志工的陪伴与救助协会的帮忙,让我们感受到社会还有温暖、有盼望。"
台湾实体店面食物银行成立
嘉义东门教会牧师潘庆彰表示,结合食物银行资源能同时满足弱势家庭物质及灵性需要。
潘牧师指出,传统教会做社区事工的经费较少,但结合社会资源教会有能力先满足弱势家庭物质上的需要,让原本困难进到教会的人因著实质的生活帮助而到教会,教会就有机会满足人的灵性需要。在制度上一个小孩如有需要可来申请食物包,这是可容易做到,但更深层次看,送食物包能接触到一个家庭,所以来到教会的不只是一个小孩,而是一个家庭。
他又指,该事工在嘉义东门教会已开办两年多,在还未开设实体食物银行前,教会每两个月都要开车到台中将食物包带回,再由长执亲自送至20个家庭手中,同时关心这个家庭和家长聊天为他们祷告。建立关系后,这些家庭不太会拒绝参与教会活动,因此两年多来教会稳定聚会人数成长近100人。
食物银行由来 救助社福边缘户
据基督教救助协会指,"1919食物银行"早于2010年成立,作为平台集结各项物资,其理念是协助弱势家庭的经济,让家中资源运用在下一代教育、医疗等方面,以提升其家庭生活质素;亦让厂家避免 浪费,达到企业节税与善尽企业社会责任之目的。
按该协会的"2017年1919食物银行年度分析报告"指出,去年受助的家庭共4,999户,受益总人数16,004人;有近 6 成的受助家庭为单亲、隔代、独居;在大城市,单亲的比例较高,偏乡地区独居老人则占多。而受助者有7成家庭是需要政府救助却得不到救助的"社福边缘户"。
为扩大服务弱势家庭,该协会在家乐福文教基金会支持下,2015年在新北市芦洲开设第一间区域型"实体食物银行",服侍三重、芦洲、五股、泰山、八里等区;亦与教会合作于2017年6月在台北南港爱加倍教会开设第一间社区实体食物银行
亲送食物包温暖满家
救助协会指,为统筹食物的物流运送,在台中园区设有一座250坪的仓储作为中区食物银行的集散点;亦设有中央厨房提供餐点食材。
在亲送食物包方面,该会的义工先探访到受助家庭,按其经济来源、收入等评定资格,目的减少争议。义工会到各区集散点领取物资,将物资带回其社区"1919服务中心",整理分装成食物包后再亲送至案家。义工不单只为送服,更全人关怀受助者帮助家居清理、陪同看病等。
在高雄潮寮就有一家四口,其中有三人为聋哑人士,而三人之中最小女儿为唐氏综合症,全家只有阿嬷一人照顾,自从阿嬷跌倒后自己也不良于行,义工在送餐探访时,除了透过每2个月亲送"1919食物包",还为她们带来温暖的关怀慰问,亦分享上帝的爱,一包食物包对他们一家而言,不单是生活中一家所需,更是一份盼望,凝聚一家生活之余成为知足快乐的幸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