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九成中学生负面情绪不求助 鼓励同辈陪伴

调查:九成中学生负面情绪不求助 鼓励同辈慰问
调查:九成中学生负面情绪不求助 鼓励同辈慰问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11月进行"学童自杀与求助研究",社工与150名中学生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自杀的看法和求助情况。学生自杀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并且约有九成的学生在面对负面情绪时不会主动向老师、社工或家人寻求帮助。

压力来源:学业、家庭、人际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面临著多重压力,尤其是在疫情后,情绪问题更加恶化。他们最需要学校社工帮助的问题是情绪或精神健康、学习和成长发展。

根据个案访谈的结果,学业问题(72.7%)、家庭关系(48.0%)和人际关系(26.0%)是学生认为导致自杀的最主要原因。然而,学生往往选择不告诉他人这些问题,因为他们害怕被嘲笑,不敢寻求帮助。

在面对负面情绪时,学生倾向于以游戏娱乐(44.7%)或向朋友倾诉(40.7%)的方式来舒缓压力,而只有很少数的学生愿意寻求老师或社工(10.7%)或家人(10.0%)的帮助。

调查还显示,学生寻求帮助的意愿最高的是朋友(6.8分),其次是社工(5.6分)和家人(4.9分),而老师的排名(4.0分)则低于网友(4.4分)。

建立关爱校园文化

根据研究的结果,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包括政府加强公众教育,减少对求助的标签,以鼓励学生寻求帮助。学校也应该建立关爱校园文化,加强师生之间的连系,并支持家长和朋辈互相守望,协助学生及早寻求帮助。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也提供相关支援,例如与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士合作,识别和支援高危学生,推行救人自救活动和措施,并提供相关资源和工作坊,支援家长和教师识别和应对高危情况。

倡议一问、二应、三转介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服务主任陈凯雯表示,在学校推行一系列"救人自救"活动及措施,制作求助锦囊,以"一问二应三转介"的口诀,协助学生鼓励有需要的朋友向成年人求助。

陈凯雯解释"一问"代表向不开心的同学询问发生甚么事;"二应"则是回应,并非要求学生成为社工,而是提供陪伴和关心。至于"三转介",鼓励学生陪伴有需要的朋友找社工或老师倾谈,倡议"It’s okay to be not okay"。

  • 全球领导力峰会

    全球领导力峰会"轮椅上的画家"琼妮:人生有比走路更重要的!

    "全球领导力峰会"中文峰会2月8日在香港举行 ,其中播放了"轮椅上的画家"琼妮·厄尔克森·塔达(Joni Eareckson Tada)分享自身的经历的录像,强调让神的刚强代替她的软弱。

  • 尼克·胡哲将在NRB大会举办"NickV内圈聚会" 分享传福音与AI应用

    2025年NRB(国际基督教媒体大会)期间,全球知名布道家尼克·胡哲(Nick Vujicic)将举办"Nick V内圈聚会"(NickV Inner Circle Gathering),向与会者分享他在2024年如何向超过6700万人传福音的经历,并探讨人工智能(AI)如何帮助基督徒更广泛地传播福音。

  • 2025年全球基督教鼓舞人心的九大趋势

    多数基督徒的视角往往局限于自身所处的教会和周围环境,因而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感到灰心。然而,戈登康威尔神学院全球基督教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年报告揭示了一些重要趋势,这些趋势不仅延续了2024年的积极态势,还为全球基督徒带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

  • 居英观察 梁丽桥盼为复兴英国基督教艺术出力

    梁丽桥,一位自小热爱水彩画的艺术家,她的艺术创作不仅是表达内心世界的媒介,更是与神建立深厚关系的桥梁。在过程中因著一次车祸"生死10秒之间"醒悟神的眷佑决意以艺术传福音,她近年移居英国对艺术传福音的使命更有深刻的体会。

  • 拯救Z世代的信仰:史蒂夫·理查森对新一代宣教士的大胆呼召 [专访]

    先锋宣教士史蒂夫·理查森(Steve Richardson)呼吁年轻基督徒重新发现信仰,投身全球宣教。当许多教会思索如何让年轻一代持续扎根于信仰时,理查德森的回答是:让年轻人站出来,勇敢承担使命,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们而削弱福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