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教授説,剛剛過去的2008年對中國來説是個非常特殊的年份,是中國改革開放30週年。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改革開放時代的來臨,30年來中國社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改革開放主要在經濟領域發展,但經濟改革無可避免地在思想和社會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一方面,中國從毛澤東時代的「革命救世主義」(Messianism)轉向理性主義,思想領域的「非意識形態化」導致思想解放的新格局,另方面,中國亦逐步摆脱「泛政治化社會」(political society)的桎梏,黨國(Party-State)與社會的關係經歷了復雜的重構與定位。毋庸置疑,上述轉變在宗教領域亦帶來根本性的影響。
具體來説,中國時下是用實用主義來處理政教關係,30年來中國管理宗教的模式有明顯的變化。舊的模式是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但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信徒的數字呈倍數的增長,比如基督徒1949年是100萬,1982年是300萬,現在官方公佈的數字是2100萬,所以如何處理宗教是對中國一個很大的挑戰。
舊的模式裏面,馬克思主義説宗教有一天會消失。但1982年中國官方文件裏面有説要新的觀念來看待宗教,説到第一是要重新思想何為消滅宗教,一些人開始覺得這是不切實際的,第二是有人認為雖然宗教有一天會消失,但之前宗教總是有它存在的價值。
到了上個世界80年代中期,中國官方已經放棄了舊的觀點,表示要重新面對宗教在國家中扮演的角色,但無論如何馬克思主義對於宗教的觀念仍舊存在於中國。
2000、2001年時,當時的中國國家領袖江澤民表示,我們的共產主義者是唯物論者,不相信宗教主義,但是我們會尊重宗教的觀念。他們對宗教工作者的觀念是需要注重宗教正面的價值,他們甚至認為很久以後階級會消失,但是可能當時還有宗教存在著。這時中國認識到宗教有它的地位。
2002年,江澤民説宗教存在的時間甚至能夠超過階級。當時,認為消滅宗教的想法已經成為一個邊緣化的想法。江澤民説要按照正確的態度看待宗教,我們需要大家來愛國,但是我們也要改變,雖然不相信宗教,但是他們能夠對社會發揮積極的作用,宗教不應該被看作是社會異化的力量。
關於國家如何管理宗教的問題,邢教授講到,1982年中國憲法中清楚的説到,國家不應該幹預宗教。2002年,江澤民説,宗教也具有國家利益,應該接受國家的管制,所謂的宗教自由不應該用作抵抗國家的理由,宗教不能幹預國家政策,違抗政治的權柄。早在1949年,官方就盡量區分宗教與迷信是不同的,於是官方認可了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道教和佛教五大宗教,並且建這些宗教的聯會,給他們一種壟斷的力量,通過這五大宗教來區別於邪教、封建迷信等。國家也設立了國家宗教局,成為控制宗教的主要工具,跟著成立了一個愛國宗教組織,他們的目標是定性宗教是個愛國的組織,用一個統一的組織來控制宗教。另外,還有「屬地管理」的政策,即每個地區的宗教由當地官員進行管理。通過各種管理制度,把其他的宗教以及組織消除。
不過,他們發現仍舊有控制不了的力量,所以他們需要其他方法來控制其他的宗教。比如,五大認可宗教之外的宗教與組織,就説他們沒有好好遵守法律。這樣,家庭教會組織很快成為讓官方頭疼的問題。還有其他問題,比如如何轉化國家與宗教的關係,民間宗教問題、還有出國人士接觸到國外宗教,接受宗教的海歸人士攜宗教歸來...這些都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最後,邢教授總結結論説:過去的30年,中國在提倡新的模式來管理宗教。市場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宗教政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改革開放的原則是市場經濟,不過這個原則沒有被國家用來管理宗教。有的還是抱著宗教是鴉片的概念,還有覺得宗教是有價值的,也有人説要用長期和短期的眼光看待宗教,即長期看是宗教要消失,但短期看還是有積極作用,各種不同的想法都存在。
現在的中國國家領袖胡錦濤説要強調宗教價值,推動宗教價值的實現,對國家和社會產生貢獻,並且要提防「消滅宗教」的極左思想的影響,還有注意宗教滲透的問題。
邢教授説,看中國的話,到底如何處理宗教自由與宗教關係,宗教自由與言論自由的關係,如何開放宗教市場,宗教團體如何成為自立的公民組織等等,這都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