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加州凡图拉的基督教福音派民意调查研究机构巴纳集团(Barna Group)于2014年所做的报导声称,过半数的千禧世代在过去6个月内,从未去过教堂,大部分原因是教会领袖的生活不敬虔,时常口是心非,假冒为善,甚至有失德的行为。然而这群千禧世代给予最普遍的理由是:想在别处寻找神。
寻找别的"神"
另一份调查由《市场观察》(Market Watch)进行,研究所谓"别处"及"神"的定义。报告指年轻人对占星术及神秘巫术兴趣急速上升,而在职场上,年轻人的社交话题很少会问对方"你住在哪儿"或"你从事哪个行业的工作",他们会问对方"你属哪个星座"。
在纽约,有一间"形而上的精品店"生意甚佳,卖的货物包括一些灵异神秘的配件。这些货品非常抢手,经常是货才到就销售一空,顾客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他们甚至举办特别讲座吸引想要更深学习的人,包括:"巫术简介"(Witchcraft 101)、"占星学简介"(Astrology 101) 及"灵异密会(Spirit Séance)"等等。
另外一家邮购的商店专卖水晶球,还有内含"神秘成份,日本神药,及与月亮圆缺配合的特制能力"的沐浴盐。
另有公司推出手机应用程式(apps)提供个人星座每天的凶吉,大受年轻人欢迎,在推出的第一天,伺服器因承受不起过多下载而"死机"。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调查,在美国的千禧世代中,一大半人都认为占星学是一种"科学"。
据说,现在占星学、灵媒店、塔罗卡等,每年的商品营业额高达20亿美元。
千禧世代比上世纪的人心灵更空虚
我们如何看待大批年轻人离开教会,而去拥抱古老异教的灵异现象?从这个现象反映出,年轻人对所做的并不知道会带来甚么后果。在过去数十年间,似乎巫术与灵媒成了使用者友善的"真理代替品"。
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现象,大批年轻人不再去追求世俗主义的无神论,表明连这些无神论的世俗主义,在20世纪下半叶曾经吸引许多年轻人,但现在都已无法填补人空虚的心灵。
千禧世代的年轻人尝试用一个令人自我肯定的方式,来填补他们心中的属灵需要,他们追寻在这个物质世界以外的属灵经历。但可悲是在这个境界里,对追寻者没有定下道德的界线。
教会应该思考如何面对这个现象,当我们要探寻年轻人不愿进教会的原因时,也要思考怎样使用吸引年轻人的方式,把真理带给他们。否则,我们会看到年轻的一代,将出现更多的躁动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