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州年輕牧師因憂鬱症自殺 基督教領袖表關注

andrewstoecklein
andrewstoecklein

上週轟動全美的三大新聞之一就是南加州一位年僅30歲的教會牧師自殺,引發全美關於如何對待牧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嚴肅討論。

安德魯·斯托克萊(Andrew Stoecklein)是加州奇諾市內陸山教會(Inland Hills Church)的主任牧師。其父大衞·斯托克萊(David Stoecklein)牧師是內陸山教會的創始人,自父親在2015年10月因白血病去世後,教會由安德魯牧師接棒。

安德魯在今年8月12日,也就是休假四個月後回到教會講的第一篇信息中,告訴會眾他在4月份精神徹底崩潰之前,其實已經有好幾個月都感到支離破碎,力不從心了。

「我對我的人生充滿恐懼,我感覺我要死了。我不停地來回踱步,我覺得一切都毫無意義。凱拉不斷地求我去醫院而我不斷地拒絕。我拒絕服用任何藥物。我對她説『寶貝,我有一篇信息要在主日分享。我不去醫院。』其實我當時精神早已完全疲憊不堪。」安德魯描述4月的那一夜,他終於無法再支撐下去,被迫面對他的十分不妙的精神狀況。

他還鼓勵會眾要更加關注美國的心理健康危機,並以舊約先知以利亞的故事説明心理健康是聖經中的一個非常常見的主題。

他説道:「以利亞,他直面痛苦。他承認自己充滿了焦慮、憂鬱和自殺的念頭。你會看到精神疾病的症狀。這是我們不喜歡多加談論的方面,對吧?尤其是在教會。我奇怪的發現,聖經從頭到尾都充滿著掙扎於他們情感和情緒的人。他們都很誠實(地表達他們的情緒和掙扎),而我們有這些經文可以閲讀,並能去體會這些情緒和情感。」

在這篇信息發佈不到兩周後,安德魯在教會內自殺未遂,隨後被送往當地一家醫院救治,並於幾小時後,也就是8月25日傍晚離世。

自從安德魯去世後,他的自殺和呼籲也引發了基督教界的熱議和一場關於牧師心理健康的討論,許多人認為關注牧師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加州聖地亞哥岩石教會(Rock Church)的主任牧師邁爾斯(Miles McPherson)在一份聲明中寫道,「當我們聽到某個領袖自殺的消息時,總會感到沮喪。我們傾向於相信他們是打不倒的,擁有諸般勇氣,不會經歷大多數人所面臨的掙扎的,但事實是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自殺的念頭人人都會有。無論你是富有的、貧窮的、已婚的、單身的,無論你是基督徒與否,無論你是年輕的,亦或年長的。與其為這次的失敗而氣餒,不如讓我們起來為領袖們祈禱。為你的牧師,為你的老闆,你的領袖,你的父母/監護人祈禱。多給誰,就向誰多取,所擔負的擔子也會很重。」

南加州馬鞍峯教會(Saddleback Church)華理克牧師(Rick Warren)的夫人華凱怡(Kay Warren)師母也推特上寫道,「牧師也是人,也會患上精神疾病。有些人,比如親愛的安德魯·斯托克萊牧師,勇敢地分享出內心的掙扎。其他人則隱藏起來。他們不談論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危險。為你的牧師祈禱。」 華理剋夫婦的小兒子馬修(Matthew)也因長期憂鬱症,於2013年自殺,享年27歲。

憂鬱症分為多種類型,但是與坊間常濫用的詞語「憂鬱」完全不同。憂鬱症,又稱憂鬱情緒障礙(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核心症狀是情緒低落、悲觀主義、自我批評、遲緩和焦慮,可能與家庭、學校與社會的環境缺陷以及遺傳、個性、生活方式和大腦內化學物質失衡等因素有關。

憂鬱症的全球發病率高約為11%,從亞裏士多德、拿破侖到丘吉爾、林肯、張國榮等,到前段時間自殺的世界著名廚、CNN遊記節目主持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天才女設計師凱特·絲蓓(Kate Spade)都曾長期受憂鬱症的困撓。據世界衞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3.4億人有憂鬱症,每年超過100萬人因抑鬱症自殺,而其中90%都沒有尋求過專業的幫助,甚至不瞭解自己究竟是出了什麼狀況。

憂鬱症並不像一些人所認為的,單純只是心情不好、想不開甚至是「矯情」,它屬於生理性疾病,與各種環境、生理與心理因素都有關係。安德魯牧師的自殺事件引發全美熱潮,呼籲教會能夠關注憂鬱症羣體,尋找途徑和方法,扶持和幫助憂鬱症患者,無論是會眾還是領袖。

  •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16日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他在致辭中強調耶穌基督的受死與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並呼籲國家恢復信仰的精神。他也表達了對宗教自由、家庭價值和教育改革的堅定支持,強調政府應保護基督徒免受迫害。晚宴現場有多位宗教領袖出席,包括葛福臨和保拉·懷特。

  • 首獲政府批准 華人神學院意大利取景拍攝《基督教在羅馬》

    華人基督徒在意大利開設的首間神學院、意大利華人神學院(Italian Chinese Theological Seminary,下稱意神)推出大型聖經歷史地理探索影片《基督教在羅馬》,深入羅馬十九處最具歷史價值景點,揭開基督教源流。

  • 緬因州學校刻意隱瞞家長助13歲女孩「性別轉換」

    近日緬因州一位母親起訴了女兒就讀的學校,原因是學校刻意隱瞞她女兒性別焦慮的情況,並採取行動推動她進行性別認同的「社會過渡」。

  • 2025聖經公會報告:美國各世代都更多男性閲讀《聖經》

    根據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發布的2025年《聖經現況》(State of the Bible)報告,美國閲讀聖經的人數在經歷多年下滑後,今年再次出現顯著增長,與2024年相比,多了將近1,000萬人投入讀經。此外男性各每一個世代的聖經使用度都有明顯提升。

  • LGBTQ合法將轉化社會意識形態 英國律師促教會警醒

    基督徒關懷差會和基督教法律中心的創辦人、英國律師安德利亞·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向南韓基督徒分析了LGBT合法化對英國社會所帶來意識形態的改變,並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警示基督徒警醒以待,不能掉以輕心。其言論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