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更认识你》影评:做个 I am OK Person

《想更认识你》影评:回到未来救浪子
《想更认识你》影评:回到未来救浪子

一个11岁男孩名叫巴特米拉德从小在暴力家庭过活,时常受父亲虐打,打完后又要与父亲一起看电视,周而复始受精神虐待;小男孩喜爱音乐,在后园自制星战头盔、听音乐、收藏歌星录音带,父亲不满他游手好闲痛打一番。男孩除了挨打,每做任何事都被父亲冷嘲热讽斥责:"这能养活你吗?"

父亲曾是美式榄球队明日之星,一次意外致脑创被迫退役,终日郁郁不得志。正在高中的男孩为了取悦父亲,加入美式榄球队奋力练习四处比赛,直至脚踝受伤被迫结束运动生涯。不幸临到第二代,父亲都仍是冷漠待他。

母亲爱儿子,处处维护他却受丈夫虐打,最终受不了非人生活舍儿子而去;男孩心灵破碎,长大后远走高飞做浪子——浪迹天涯圆歌星梦,寻找自己应得的那份自我。

这是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想更认识你》(I Can Only Imagine)前部分剧情。

小儿子、大儿子、父亲灵魂的混合体

在《圣经》路加福音15章11至32节记载了一个讲述浪子的故事。

故事里有两个儿子:小儿子与大儿子。故事开始的时候小儿子主动要求父亲分家业往远方去放荡。小儿子可以是代表主动富冒险精神的儿女,往远方去未必去放荡,或想想开创一番事业,只是遇到试探耗尽一切就穷困起来,甚至替人放猪,穷途末路终醒悟过来决意回家去。

大儿子难以宽恕败家的弟弟,恼恨父亲自己尽心服侍遵父命令,却连一只小山羊与朋友快乐都没尝过。自鸣乖孩子的大儿因著许多欲望得不到满足心里充满怨恨。

返回电影,儿子巴特可以说是潜藏了小儿子、大儿子、父亲灵魂的混合体。可以想像得到,内里的"小儿子"会质问他,在家里究竟得到甚么?为何不远走他乡做回自己?"大儿子"又出来指责现实中的父亲:我是乖仔一名,在家尽忠职守,为了满足你未圆的梦想连脚都跑坏了,但从来没有得到一声的称赞;与此同时,内心的"父亲"每天等待现实的父亲回来爱自己。

不过,电影中的父亲何尝不是悲剧人物,我们又可否想像他的内里亦深藏著"大儿子"的影子—— 尽力打好份球队波,却一次受伤事业尽毁,人生梦碎,又有谁来爱我?

当两代浪子同住屋簷下,产生甚么化学作用?如果不进入内在心灵妥善处理,可以是具毁灭性的破坏,炸毁宝贵的一生。

浪子是如何炼成的?

浪子不会一朝一夕突然出现,是经过长年累月被折腾磨烂而成的。据家庭治疗之母沙维雅(Vrginia Satir)著名的冰山理论说出,人的运作有如一座冰山,表层看得见是言语行为,只是占整体七分之一,水下面包含大部分的感受:喜、怒、哀、乐、恐惧、怕受伤害等;往下探索是期望;再探下去,是普遍的人性,如渴望被人爱、尊重、接纳、认同;冰山最底层是自我,并非单纯自我价值,也是驱动人的生命力。

一个浪子如果能够打破冰封进入层叠的冰山内部探索人性根源,拆解环环紧扣的价值观、信念、思想、态度、行为,好像回到未来改变过去的自己拯救现在的我,浪子可能就在现实的画面中消退。因此,这套电影可以作为个人成长、家庭治疗的研究个案。

正如沙维雅式的辅导,男主角巴特需要从新的角度回溯过去,发掘深层的自我,从而获得力量解开心结。巴特的童年,价值的基础建立在父亲的期望上,所以纵使喜爱音乐,也加入学校榄球队,以为取悦到父亲就得到肯定和认同,结果呢?

另方面,巴特可能有著华人的性格特征,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期望有家人的亲密感情,结果?有次他在母亲鼓励下难得脱离笼牢参加生活营,兴高采烈地过了几天,可悲是回家却目赌母亲驱车疾驰而去离开他,唯一的感情依附绳子都断裂了。爱原来是一种不稳定的元素,可以突然失去,他受到这种观念影响及后,既渴望爱又怕失去爱,反映在他与女朋友分手的场面。

完美又如何? 做个 "I am OK Person"

畅销书《寻找意义》(The Search for Significance)作者麦罗拔(Robert S. McGee)提出,一种假的信念会令人相信必须达到某些标准,自己才有点用处感觉良好,这种信念会驱使人走向完美主义拼命争取成就,使人惧怕失败。

巴特其实歌艺不俗,在学校被老师发现邀请加入合唱团,但他却坚持自己未达水准而拒绝。巴特正就因为是错误的价值观导致跌进假信念的陷阱里,在面对父亲的严苛、负面的批评,以为凡事尽善尽美才是成功,连本身拥有的歌艺才能都忽视和否定。内里其实隐藏著一股忧虑,害怕再次失败而被遗弃。

假信念会令人产生不平衡的情绪反应,这同样出现在巴特的一场重要演唱会后,正当唱片制作人商讨会否替他出唱碟,巴特已躁动不安,知悉不被接纳及歌艺欠水准的评价,巴特按捺不住的辩驳,诸如粉丝反应热烈,反指对方不懂音乐云云,镜头同时浮现过往父亲对他的批评和责骂。

被人批评当然不好受,但不平衡的情绪反应代表著巴特仍活在"完美则成功"的错误价值观和假信念里,或许亦折射出浪子比喻中大儿子的心声:就算做到最好又能得到甚么?

心灵浪子(大儿子)要回头,第一步放过自己吧!宽恕自己不够完美,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不错的好人"(I am OK person),并不是因为我满足了别人的标准,而是因为神已按我的本相接纳我。神接纳我并不是因为我的表现是否完美,纯粹只是我与耶稣的关系,我可以放开怀抱,不再被惧怕失败和积压著的抑郁纒绕。

当从创伤心灵走出来,感受到神在生命中的赦免后,你同样地要去宽恕在某处得罪你的人,有些时候可以较平顺,有时较难去做到。不论如何,宽恕别人亦要小心免堕入假信念:我尽力宽恕对方以换取别人对自己品格的赞赏,不要让自己走回头路。

还我本相— 寻回冰山底层老我

电影继续发展下去:成长后的巴特伤心难过之余认识了上帝,藉著信靠上帝得到抚慰和力量,回到老家探望垂垂老矣的父亲,却得悉他患了末期胰脏癌余下四年生命,巴特藉著神赐下的勇气决心与父亲修补关系,宽恕父亲过往所作,父亲亦支持儿子追寻歌星梦。上帝亦赐予巴特灵感写下《I Can Only Imagine》歌曲,借以表达上帝给予他原谅父亲的勇气。

大团圆结局的背后是一个等待的故事:父亲等待浪子回家、浪子等待宽恕自己、父子俩等待复和,等待尽是漫长的路。

复活大能的主,既能超越死亡 ,为世界带来明光,岂不能医治每一个潜藏在冰山最底层的老我,以致你、我、他一同还我本相,用真爱相待?纵使路漫长,还是值得等待,只要彼此认定目标,常存盼望,圣灵承载著我们的心灵,一起擕手前行。

  • 特朗普出席复活节祈祷晚宴 他说了什么?

    特朗普出席复活节祈祷晚宴 他说了什么?

    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16日出席复活节祈祷晚宴。他在致辞中强调耶稣基督的受死与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并呼吁国家恢复信仰的精神。他也表达了对宗教自由、家庭价值和教育改革的坚定支持,强调政府应保护基督徒免受迫害。晚宴现场有多位宗教领袖出席,包括葛福临和保拉·怀特。

  • 首获政府批准 华人神学院意大利取景拍摄《基督教在罗马》

    华人基督徒在意大利开设的首间神学院、意大利华人神学院(Italian Chinese Theological Seminary,下称意神)推出大型圣经历史地理探索影片《基督教在罗马》,深入罗马十九处最具历史价值景点,揭开基督教源流。

  • 缅因州学校刻意隐瞒家长助13岁女孩"性别转换"

    近日缅因州一位母亲起诉了女儿就读的学校,原因是学校刻意隐瞒她女儿性别焦虑的情况,并采取行动推动她进行性别认同的"社会过渡"。

  • 2025圣经公会报告:美国各世代都更多男性阅读《圣经》

    根据美国圣经公会(American Bible Society)发布的2025年《圣经现况》(State of the Bible)报告,美国阅读圣经的人数在经历多年下滑后,今年再次出现显著增长,与2024年相比,多了将近1,000万人投入读经。此外男性各每一个世代的圣经使用度都有明显提升。

  • LGBTQ合法将转化社会意识形态 英国律师促教会警醒

    基督徒关怀差会和基督教法律中心的创办人、英国律师安德利亚·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向南韩基督徒分析了LGBT合法化对英国社会所带来意识形态的改变,并所造成的灾难性影响,警示基督徒警醒以待,不能掉以轻心。其言论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