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届基督教联合书展于今日(10月19日)假尖沙咀街坊福利会展开,大会发布"2018基督徒阅读调查报告",六成人不是经常阅读,情况较2016年显差。
阅读调查有助出版社探索未来方向
道声出版社社长梁美英指,调查缘起自为了解两岸三地基督徒阅读习惯,尤其今次将会集中报告香港基督徒的阅读行为,调查包括读者对纸本及电子书的阅读喜好、年青人的阅习惯等,分析让同业出版适切的教材或书籍,有助对出版界探索未来方向的发展。
梁美英并指,该次调查乃根据2016年的研调为蓝本,再加以优化及修订而成;是次调查收回问卷1,400多份。
相对2016年全方位显差
香港中文大学管理系主任退休教授刘忠明指,调查方向为读者阅读基督教中文书籍的习惯及为何阅读。
他先从数据分析,受访者中男性占四成,女性占六成;年龄方面,10至17岁约10%;18至24岁约8%;35至64岁约占一半。教育程度:大学53%;研究院17%。全职工作61%;学生16%。教牧10%;没有固定事奉38%。接近60%没有读过神学院课程。
四成没看纸本 六成没看电子书
刘忠明继续指,每星期没有及一小时以下看书的人,纸本书占四成;电子书占六成,网上文章及社交媒体的文章各占四成和六成。
刘忠明质疑,"人们惯常使用手机,但却不是看文章,他们的时间去了哪里?可能就算用手机都只看零碎的资料。"
至于每星期用8小时或以上看文章者,纸本书只有8%;电子书5%;看报纸和杂志的人各占1%。另六成人每年买少于三本书。他指,相对2016年全方位所显示的情况还要差。
六成不是经常阅读 网上文章较好看
在问卷中,另一条问题:"你觉不觉自己不是经常阅读的人?"回应"不是经常阅读"与"经常阅读"者为六比四。
另一问题:"你是否觉得网上文章比纸本文章好?"
刘忠明表示,不是经常阅读的群体中,觉得网上文章比较好。当问及不看书的群体"什么原因令他们不看书?"归类为四个原因:"太忙碌"、"没有阅读习惯"、"没有兴趣阅读"、"书本没有趣味引不起共鸣", 回答该类原因者,中学至预科程度及没有读过神学的群体比例较高。
至于年青人(24岁以下)的群体,没有看书与整体不看书的群体比较,发觉24岁以下的群体比整体不看书的群体还要多。
至于中学生,表示忙碌而不看书的比例更高。
解读报告:针对阅读动机 堂会出版社联手
对于如何解读报告,调查反映何种现象?基督教出版联会顾问、福音证主协会副总干事池丽华总括出四点:"要为基督徒人人阅读而努力"、"解决阅读动机不足的问题"、"全面持续多方推动阅读"、"要重新检视读者需要策展阅读新风气"。
池丽华分析,"不经常阅读"者有三成人过去一年没有读过一本书,原因都是"太忙碌"、"没有阅读习惯",所以要为基督徒人人阅读而努力。她指,"读书令人慎思明辨,能够阅读是一份礼物,所以要鼓励全民阅读,只要读一本书已经令人升了一级。"
她指,还要有解决阅读动机不足的问题。有74%是24岁以下"不经常阅读"者是成年人的一倍,反映阅读风气在青少年群体大幅下跌,青少年阅读能力高但阅读动机低。"提升青少年阅读动机,家长老师有责任。家长若不读书对子女影响深,家中每角落可放置书籍,老师都要鼓励学生阅读。"曾有信徒表示,在探访莫树坚牧师看到他家中摆满书籍而得到鼓励,从此喜爱看书。
因此,池丽华认为要全面持续多方推动阅读。阅读动力在于个人兴趣、增加知识、提升灵命、装备事奉,而阅读对信徒的灵命及事奉有显著帮助。她呼吁堂会在订定牧养策略时,引介阅读元素为延伸培养。"堂会推动事工时,可以主动结连相关书籍,培育灵命良伴信徒。"她理解,教会图书馆面对旧书不知怎处理,旧书不去新书怎进入,因此在新时代要互相协作。
池丽华表示,出版社也需重新检视读者需要、策展阅读新风气。坊间出版商出版的书类多为社会文化议题、青少年读物、旅游书、绘本等,比较欠缺基督教书籍类型,因此作者及出版社该考虑如何回应。
至于信徒决定买一本书时有四个重要原因,就是内容介绍、内容试读、作者是谁和爱看书评。"读者喜看书评,如有系统在专业平台放上书评供读者浏览,有助推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