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中國抗癌協會近日在「關注胃癌治療」專家媒體共識會上表示,中國每年新發現40萬胃癌患者,佔世界發病人數的42%。新發胃癌患者呈現年輕化趨勢,30歲以下年輕人的比例由上世紀70年代的1.7%躥升至當前的3.3% ,翻了一番。
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沈琳教授也表示:胃癌的發病率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顯著升高的,發病的高峯年齡在50歲~80歲。但從目前臨牀資料看,年輕人胃癌發病率增加迅速。近5年來,19歲至35歲青年人胃癌發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
是什麼導致更多中青年患中晚期胃癌呢?沈琳教授認為,精神緊張可影響人的內分泌系統,導致免疫力下降。嚴重睡眠不足、飲食不規律、壓力大是日益增多的白領胃癌患者的共同點。
因此醫學專家們提醒,出現上腹部不適、心窩隱痛、食後飽脹感;食慾不振、消瘦、乏力;經常嘔吐隔夜宿食和不含膽汁的胃液;大便呈黑色柏油樣等症狀應及早就醫,不可延誤。
而那些胃癌的高危人羣,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及惡性貧血、胃大部分切除術後和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羣,每兩年要做一次胃鏡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另外針對精神緊張、壓力大而引起胃癌的患者,假如他们能品嘗到聖靈裡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相信也會更有利於他们保持精神飽滿的狀態,从而得勝病患。
-
研究發現讀聖經比運動更有益身心健康
美國聖經協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簡稱ABS)近日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相較於運動、冥想或與朋友相處,閲讀聖經在減輕壓力、緩解焦慮和孤獨感、提升希望感等方面更具成效,是一種更有效的自我關懷方式。
-
美國教會借匹克球運動拓展社區與福音事工
匹克球(Pickleball)已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運動,如今約有近2000萬人參與。而如今,教會也開始利用這項熱門運動建立社區關系,甚至拓展福音工作。
-
唐崇榮牧師發文悼念:約翰·麥克阿瑟安息主懷,享年86歲
「如果你還不認識約翰·麥克阿瑟,那你可能尚未意識到他為這個世界帶來了多麼巨大的貢獻。他留給世界的是一個滿載講道與寫作的屬靈遺產。」印尼佈道家、STEMI國際事工創辦人唐崇榮牧師説。
-
專訪華人護教學者駱德恩博士 為辯明真理尋索「不信的理由」
華人護教學學者駱德恩博士( Dr Andrew Ter Ern Loke)新出版英文新書《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Existence》,以謹嚴的學術思維、深入淺出的文字,將多年來刨根究問的難題逐一解答。《基督日報〉訪談駱博士, 對他為何投身護教學、護教方法以及他的文化護教使命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
約翰·派博:關於全球宣教與狹隘的民族主義
「9·11」事件之後,這個世界更需要被提醒:美國人並非等同於基督徒。我們「首先不是美國人、加拿大人、英國人、俄羅斯人,或尼日利亞人。在每一個國家,我們都是寄居者。我真想站在高樓頂上,對所有民族主義傾曏者大喊:『在每個國家裡,我們都是寄居者!』」寄居者,意思是「在美國,我也是一個異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