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多元的社会各有不同的异见,不同世代之间的差异似乎愈来愈明显。在教会因著不同的意见或有产生冲突,究竟如何互谅共通?
《校园杂志》早前举办"跨世代对谈会",邀请银、中、青三个不同世代的代表就著世代差异的产生、事奉观、消弭差异的实际方案等议题进行交流。
反权威? 谁来了解年轻人心声
现今社会其一特色是权威不再,有参加者觉得父母辈、传道人不太理解年轻人的想法误解他们反权威。
就读社工系现为神学生的陈世贤表示,权威观是"非单一"的,台湾昔日一党独大现在变成多党制,而且时有学生走上街头挑战当权者,"太阳花学运,父母辈无法理解为何要冲撞立法院、罢课、上街头。"
他指,在教会传道人都是父母辈亦难理解年轻人的想法,"年轻人成长在多真相、多权威的时代,无法用传统上对下、要求顺服的方式来牧养,而是应该强调陪伴、认同。"
校园团契传道人陈怡安则以教会一例,表明两代人对事情的观点存在差异。他指,教会有两个青少年打架,年长的辅导觉得"打人是错的要公开道歉,以免别人在团契中仿效"。年轻传道觉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孩子有情绪,处理过程需要"对话、彼此理解",但年轻辅导因在团队中要尊重年长辅导,有点被卡住。
太阳花学运时就读高中的张辰玮却认为,年轻世代未必完全反权威,年轻人对权威看法很多元,对牧者的权威有些附同,但有些认同。问题是牧者的权柄是上帝所赐,"牧者就是要带领会众看见异象,会众就是要顺从,牧者错了,上帝会追究他的责任,我们若不服从,上帝会追究我们的责任。"
现职法官、教会长老的吕安乐则指,价值观随社会而转变。他指年轻时价值观是单一现在是多元。"过去的人认为结婚是正常,现代人觉得生活需充实不一定要进入婚姻。"
剩时间才给教会?优先次序问题
对于工作和事奉观,两代人的想法也有差异。
吕安乐同时表示,上一代人工作为尽责任回报父母栽培,现今一代选择工作以有否兴趣、成长、快乐来决定。
对于在教会的事奉,陈怡安指自己当年觉得能服事就是好事,现时在团契找人事奉,学生会评估是否值得投入。
陈世贤表示认同,因这世代的选择变多,周末活动可以去酒吧夜店,在消费主义的整体氛围下,多数人先追求自己的目标,剩余时间才给教会,其实这是优先次序的问题。
同世代亦差异 亲身参与磨练成熟
吕安乐对于世代存差异未表认同,他觉得同世代、教会也有很多差异,因著各人有不同成长背景,"关键在于有没有学会用成熟健康的方式回应差异。"
传道人孙碧珠指,在教会要让学生亲自参与事奉,他们就会成熟。她举例有学生指辅导带查经没有趣想要有趣的查经,孙碧珠就要求学生自己带,他们在其中既开心亦发觉困难,"过程中他们开始体会什么是事奉,需要什么助力,不只是在那边坐享其成。"
年轻一代的张辰玮相信,年轻人面对教会体制出现问题,多不愿花时间委身下去,但不参与并不是对付坏体制的好方式。
他鼓励年轻人多点同理心,尝试先用长辈可以理解的逻辑沟通,再进一步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通常比较容易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