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辱化为祝福"越战女孩"学习饶恕 靠主重生

kim_phuc
kim_phuc

43年前从越南战争战场前线传来的一张照片轰动了全球:一名小女孩赤裸著身子沿着公路惊慌地奔逃,身旁还有几个惶恐万状的孩子和疑似美国兵的人物,后面的山头被浓烟遮盖。

有人说这张照片促使了越战停火,至今那场景仍铭刻在许多人的脑海中。43年过去了,这位小女孩身在何处?美国CNN电视近期制作的Rewind: Where are they now?《他们在哪里?》节目将于本周四播出第一集,该集正采访了这位人称"越战女孩"的潘金福(Kim Phuc),她在节目中分享了自己如何克服战后的伤害,指出基督信仰让她得到重生。

"我常常记得那一天我们怎么从生走进死。"今年52岁、定居在加拿大多伦多的潘金福说。她表示,刚开始的时候,她很讨厌那张照片,全世界都在看她,让她感到很羞耻。对她来说,照片记录她被折磨的一刻--当时她被汽油弹烧伤,正在痛苦哀嚎,她身上还留下了终生的疤痕。

kim-phuc-vietwar
kim-phuc-vietwar

1972年6月8日,只有9岁的潘金福还住在越南南方的展鹏村。当日,越共军队正与南越军队激烈争夺展鹏村,潘金福与村民及一群南越政府军躲在一个高台教寺庙里,一架南越空军飞机前来支援战斗,飞行员误以为是敌军,在他们附近投掷了汽油弹。潘金福的背部和左手不幸著火,衣物被烧光。她边哭喊"好烫!好烫!"边跟著其他人跑到路上,刚好被美联社华裔越南摄影记者黄公崴(Huynh Cong Ut)拍下照片。

黄公崴和其他外国记者赶紧帮助被烫伤的金福,给她喝水并把水浇到她身上为其降温,随后还开车送她到到英国人开办的西贡儿童医院救治。当时金福的颈项、背部和左臂的皮肤几乎全部脱落,她的家人曾一度以为她活不过来了。经过一年多留院医治,无数次痛苦的植皮手术和整形手术,金福终于完全康复。

可是,金福在心灵上和精神上受到的创伤就跟她身上的疤痕一样挥之不去。以后多年,越共政府因为知道她是图片中的女孩,长期把她当做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她心里没有平安,她甚至想宁可死掉更好,因为那样她就不需要再受苦了。

"我发现自己是无法逃脱这张照片的阴影的,所以我想回去在照片中找回平安。这是我可以选择的。"金福说。

金福为寻找平安的出路,开始研读不同宗教的书籍。19岁的时候,她成为了基督徒。她说,基督信仰是令她可以重新拥抱生命的主要原因。

"当我成为基督徒,我有一个很棒的连结--我跟耶稣和神之间的关系。"金福对CNN说。她开始向神祷告说:我要继续前进,我想要生孩子。

"从那时候开始,我学习了饶恕。"她说。

基督信仰帮助金福走出了苦毒的捆绑,她的心灵得到释放,重新得享自由。同时,神也为金福打开机会的门,用她的身份改变她的环境。因为长期被利用为政治工具,她受政府重视,在大学修医学专业期间,获准赴古巴哈瓦那大学深造,并在哈瓦那结识了现在的丈夫裴辉全。

1992年,金福与丈夫借外出渡蜜月机会,飞机在加拿大加油时,夫妇二人逃离飞机申请政治避难,后来定居多伦多。1997年,金福被联合国民教育科文组织任命为亲善大使,并在美国建立了潘金福基金会,专门对战争中的儿童实施药物和心理帮助。

这些年来,金福每年都有机会到世界各地分享自身经历,提高国际对战火无情的关注。潘金福基金会也为战难中的儿童建立医院、学校及孤儿院,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除了忙碌的工作之外,金福也活跃于教会活动,跟丈夫育有两名儿子。她也很高兴,她的父母后来也随她定居在加拿大。

今天,金福温暖、从容和活泼的外表实在令人难以联想到她是当年图中那位充满痛苦和恐惧的女孩。金福说,今天的她已不再是当年那位奔跑逃命的女孩了,她现在正在生命中翱翔。

"所以今天我真的很感谢有那张照片,我在那张照片中找到了平安。"金福说,"我真的非常感谢神,祂在我年幼的时候拯救了我的生命。无论有什么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再次有机会活著、做一个健康的人、成为别人的祝福、帮助其他的人。"

  • 研究发现读圣经比运动更有益身心健康

    研究发现读圣经比运动更有益身心健康

    美国圣经协会(American Bible Society,简称ABS)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相较于运动、冥想或与朋友相处,阅读圣经在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和孤独感、提升希望感等方面更具成效,是一种更有效的自我关怀方式。

  • 美国教会借匹克球运动拓展社区与福音事工

    匹克球(Pickleball)已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运动,如今约有近2000万人参与。而如今,教会也开始利用这项热门运动建立社区关系,甚至拓展福音工作。

  • 唐崇荣牧师发文悼念:约翰·麦克阿瑟安息主怀,享年86岁

    "如果你还不认识约翰·麦克阿瑟,那你可能尚未意识到他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多么巨大的贡献。他留给世界的是一个满载讲道与写作的属灵遗产。"印尼布道家、STEMI国际事工创办人唐崇荣牧师说。

  • 专访华人护教学者骆德恩博士 为辩明真理寻索"不信的理由"

    华人护教学学者骆德恩博士( Dr Andrew Ter Ern Loke)新出版英文新书《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Existence》,以谨严的学术思维、深入浅出的文字,将多年来刨根究问的难题逐一解答。《基督日报〉访谈骆博士, 对他为何投身护教学、护教方法以及他的文化护教使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约翰·派博:关于全球宣教与狭隘的民族主义

    "9·11"事件之后,这个世界更需要被提醒:美国人并非等同于基督徒。我们"首先不是美国人、加拿大人、英国人、俄罗斯人,或尼日利亚人。在每一个国家,我们都是寄居者。我真想站在高楼顶上,对所有民族主义倾向者大喊:『在每个国家里,我们都是寄居者!』"寄居者,意思是"在美国,我也是一个异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