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学生自我批评多 抑郁焦虑增 幸福感下降

调查:学生自我批评多 抑郁焦虑增 幸福感下降

开学日前夕,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公布《中学生幸福感调查》,发现中学生整体幸福感只属一般;抑郁指数属正常范围;5成多学生常对自己苛责;团体指出学生越多自我批评,越易受抑郁,幸福感越低。

社会幸福感最低、抑郁指数属正常

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务"于去年11月至今年4月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646份,内容涵盖学生的幸福感、精神健康状况、生活满意度及自我批评等方面。结果指出,中学生的整体幸福感只属一般,平均得分为2.63分,显示只有26.3%的学生达到较高的5分水平。然而在情绪幸福感方面表现最佳,多数感到快乐、对生活感兴趣及满足;相对地,社会幸福感则最低,显示他们对于团体归属感、社会贡献及人性本善的感受薄弱。

在抑郁和焦虑的评估中,虽然整体受访学生的抑郁指数为5.42分,属正常范围,但仍有25.5%的学生显示中度至非常严重的抑郁征状,需寻求专业协助。而焦虑的情况也不容忽视,20.5%的学生需要及早求助。压力水平平均为8.12分,27%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压力症状,其中17.9%的学生达到中度至非常严重的程度。

调查结果还显示,许多学生报告出现身体警号,包括头晕眼花、恐惧及手震等症状。此外,受访者的自我批评程度属中等,其中57.4%的学生常常对自己进行苛责,最常出现的负评为"当重要的事情失败了,我会不断地想自己的不足"。分析亦发现,自我批评与抑郁焦虑征状呈高度正相关,即学生越多自我批评,越易受抑郁焦虑困扰,连带幸福感也越低。

特别是女生及高中生的自我批评程度显著高于男生及初中生,这可能与女生在情感上较为敏感有关。

建议:提升家庭关系、推广友善助人文化

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务单位主任冯泽棠建议建立正向校园文化,提供失败教育、情绪管理及社交技巧等课程;加强校园归属感、例如设立校园记者活动,促进学生与学校的连系,让学生在需要支援时愿意向校方求助。

团体亦提出为减少自我批评建议学生订立可行目标,重视过程而非结果,并实践自我关怀;养成像对待朋友般支持自己的态度,以减少自我批评及情绪困扰。

并且提升家庭关系,家庭关系改善对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大于学业表现;家长应练习自我关怀,减少对自我的批评,并提供孩子分享感受的空间。

另外推广友善助人文化,友善助人的行为与学生幸福感正相关,倡导学生主动展现善意,帮助他人;学校可设立学生守护大使、制服团体等,鼓励同学相互关心。

政策倡议方面,强化医教社协作,政府可协助家庭转介至地区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为学生提供后续支援。设立平台聆听青少年意见,加强青少年求助意愿。此外,基层医疗参与推广,医疗专业团体可展示精神健康服务资讯,鼓励市民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 宣教环境巨变,国际伙伴如何继续与中国教会同行?

    宣教环境巨变,国际伙伴如何继续与中国教会同行?

    随著中国宣教的黄金时代逐渐远去,事工的动态正在发生剧变。外籍工人被迫离开,当地教会面临日益加剧的打压。在这样的环境下,国际信徒群体如何继续支持并与亲爱的中国弟兄姊妹同行?最近的一次旅程让我深刻思考一种新的伙伴模式,以及神如何继续倾注祂的爱,并在中国开展祂的工作。

  • 特朗普政府签署法令 禁止男跨女参与女子运动

    美国当前总统特朗普于2月5日签署行政命令,正式禁止生理男性以女性身份参加女子运动。

  • 2025全球差传数据出炉:亚洲未得之民最多 宣教资源分配不均

    香港差传事工联会近日发布《2025全球差传数据》。针对全球差传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四项观察,发现全球只有3%宣教士被派往未得之民地区,而教会用于差传的奉献亦不足一成。

  • 为什么这么多超大型教会似乎存在腐败?

    近年来,超大型教会(Megachurches)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坦白说,其中一些批评是完全有道理的。在许多人看来,这些教会更像是运作成熟的商业机构,而不是单纯的敬拜场所——它们拥有庞大的预算、华丽的布道制作,有时甚至是牧师家族成员充斥教会薪资名单。正因如此,人们常常会问:"超大型教会是否腐败?" 这是一个合理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 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呼吁推动贸易外交手段 改善中国宗教自由状况

    在2025年2月4日举行的国际宗教自由峰会(IRF Summit)上,关于如何通过结合贸易与人权议题,改善国际宗教自由状况的讨论成为一场分会的重点。这场分会讨论了美国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和贸易杠杆,推动包括中国在内的"特别关注国"(CPC),改善宗教自由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