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內閣動議立法允許第三性別

20180820.
20180820

德國或將允許其公民合法地在官方文件中定義為第三種性別身份;除男性(male)或女性(female)外,公民可選擇填寫「多樣」(diverse)。

據《美聯社》報導,德國內閣15日基於聯邦憲法法院2017年11月的判決而通過了一項新動議,除非人們可以選擇除男性或女性以外的第三種性別身份,否則應完全取消性別此一資料項目。

關於該法院判決,案件涉及一名染色體異常的原告試圖將出生登記冊中的性別從「女性」改為「跨性別」(inter)或「多樣」(diverse)。 直到德國內閣的最新措施通過之前,原告唯一的選擇是將性別一項留空。 在為期三年的法律糾紛中,原告提出了一項基因分析,其中證實了她只有一條X染色體而不是大多數女性都有的兩條X染色體。

目前,內閣的動議還須得到德國議會的批准。

保守派領導的德國聯合政府左翼部長弗朗齊斯卡·吉菲(Franziska Giffey)指,此舉對在法律上承認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的身份而言是重要的一步。

然而,有評論認為這新措施仍不足夠。

「你為什麼要出示醫生證明來改變你的公民身份?」 反對派綠黨議員斯文·萊曼(Sven Lehmann)和莫妮卡·拉扎爾(Monika Lazar)在一份聯合聲明中提出異議,並宣稱「所有公民應有自行決定的權利」。

最近的報導沒有表明該名德國原告是否患有特納氏症(Turner syndrome)或稱先天卵巢發育不良,即有些時候,女性只有一條X染色體,另一條X染色體會完全或部分缺失;而病者通常會到青少年或剛成年階段才被確診。

今年6月,德國南​​部鄰國奧地利憲法法院裁定,如果公民有要求,當局必須把男性或女性以外的性別列入正式記錄。然而,法院認為沒有必要更改國家現行的法律,因為它沒有規定人們的性別必須是男性或女性。

在加拿大的部分地區和少數美國的州,第三種性別名稱有時在法律文件,如出生證明書和駕駛執照上顯示為「X」,以識別變性人或非女性或男性。

  • 新基因工程技術誕「三人DNA嬰兒」用人類胚胎實驗引倫理爭議

    新基因工程技術誕「三人DNA嬰兒」用人類胚胎實驗引倫理爭議

    近日一項基因工程技術的新突破引起了科學家和基督教倫理方面的的擔憂。英國使用三人的DNA創造嬰兒以預防致命的遺傳性疾病,據悉過去五年內已有8名「三人DNA寶寶」出生——除父母DNA外,這些嬰兒身上還會有0.02%來自另一位女性的遺傳物質。

  • 可持續宣教研討會:「關係優先」成21世紀新模式

    「2025可持續宣教研討會」7月19日在香港揭幕。香港差傳聯會羅兆麟牧師指出華人教會半世紀宣教迷思:追求數字、各自為政,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他疾呼「關係」才是永續關鍵,強調大使命需以整全福音重建人神連結,翻轉傳統量化思維。

  • 全球華人宣教會議綫上舉行 聚焦21世紀門訓與契機

    第五屆全球華人宣教網絡會議於2025年7月6至12日舉行,今年以「華人教會的門訓與契機」為主題,涵蓋兒童與青少年事工、長者、聖經研讀、保羅書信、啟示錄及現代科技(如AI)等多個面向。會議由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海外校友會所設立的「信望愛宣教動員中心」主辦,為自2021年以來連續第五屆舉辦的全球華人網絡宣教會議。

  • 被禁普林斯頓大學女子田徑賽 跨性別運動員興訟

    一名自認為女性的男性運動員,因被取消女子田徑賽的參賽機會,現正向普林斯頓大學及相關體育官員提出索賠。

  • 歐凱莉(1933–2025):教我如何研讀聖經的姊妹

    我很蒙福,從小每週都去教會。我幾乎不記得自己什麼時候開始知道挪亞、摩西、彼得、保羅這些名字的。聖經對我來説一直都不陌生。但如果你問我:「是誰教會你如何查考聖經的?」我毫不猶豫地會回答:歐凱莉(Kay Arth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