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9日上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案"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课题成果展揭幕式暨《汉语基督教珍稀文献丛刊(第一辑)》新书首发座谈会在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展厅隆重召开。
"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课题组自2012年立项以来,先后派出数十名课题组成员至海内外60余家机构搜集资料,并按相关主题编辑文献目录。在接触一手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技术支持,课题组完成了"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资料库"平台的建设。目前,该资料库已涵盖1840年前天主教、晚清天主教、晚清新教、民国天主教、民国新教、东正教六个子课题分类,共录入3万余条档案、连续出版物、著作、信劄等文献资讯。此外,课题组另接收大量私人捐赠珍惜文献。对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为学界进一步开拓研究课题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书目资料库的形式则为研究宗教文献的专家和学者提供了一个"大数据"时代下全新的资料查询和研究平台。
此外,课题组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且注重队伍的建设与研究生的培养。课题组累计出版《宗教与历史》辑刊5册,专著1册,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及海外等刊物上共发表论文20多篇;举行了11场国际学术研讨会;培养了20多位博、硕士研究生。在汉语基督教文献及中国基督教史、中国近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领域都做出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此次课题成果展的主题为"会通中西",将目光集中在几位著述丰富的中国基督徒知识份子,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展览,呈现出他们在汉语基督教文献著述上的贡献,以及借助文字体现出来的基督宗教中国化历程的历史实践和经验。
其中包括清初大画家后来成为天主教神父的吴历,他的"天学诗"被看作是中国基督徒诗歌创作的先声。作为江南文人的吴历,在诗文创作和宗教生活上也影响了后世的基督宗教知识份子。
在基督教方面,范子美也在精神层面与吴历相通。作为一名"儒家基督徒",范氏在读过吴历"天学诗"后赞叹不已。这位曾协助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出版《万国公报》的"老学究",后主办基督教青年会的《青年进步》杂志多年。这种身份转化也体现在其他近代中国基督徒知识份子身上,诸如赵紫宸、贾玉铭、刘廷芳等人。与范子美不同的是,后三者接受过更为完整和系统的西方教育体系的"洗礼"。在这种"会通中西"的教育背景下,他们的著述也推动了中国基督教神学本色化或处境化的进程,成为当代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演变和建设的精神食粮。
本次展览另展出徐家汇藏书楼收藏的中世纪经院哲学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的《神学大全》1832年拉丁文本,以及清初来华耶稣会士利类思(Ludovic Bugli)翻译的《神学大全》中译本《超性学要》和此书后世重刊本,以及课题组成员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肖清和主持完成的当代点校本,通过实物文献陈列反映一部经典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变。
从"汉语基督教文献"形成的历史过程来看,它们是异质文化与中国文化在不同时代交汇、融合,甚至发生冲突而形成的思想产物。就此而言,整理"汉语基督教文献"也属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范畴。从宗教历史和宗教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整理"汉语基督教文献"也是研究中国基督宗教神学思想变迁脉络,基督宗教信仰、仪式、艺术等中国化历程的基础步骤。整理和研究这些文献,将为当代基督宗教中国化议题提供文本资源和历史经验。上海大学"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和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持续嘉惠学界的同时,也为公众了解近代"中西会通"的历史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