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次发现恐龙化石,林健枝教授认为不应仅将恐龙化石与都市发展捆绑,应加强科学研究;蔡慕贞呼吁善用香港独特的海岸线推动"区区有地质";刘惠宁博士呼吁修复郊野公园;前天文台台长林超英促港府重视活生的物种,并非倚赖死的化石获得惊喜。
香港经济导向 自然环境换为金银财宝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及资源管理系客座教授林健枝教授表示,将恐龙化石放置于文物探知馆,未能好好利用此机会推广生态保育 。他提出三点回应:首先,香港是一个经济导向的城市,仅仅发展与恐龙相关的旅游经济,究竟该如何进行呢?其次,发展局希望在北部都会区的发展上,能够在明年内至少在粉岭北或洪水桥两个地区推出一个招标项目,政府只将恐龙化石与都会发展捆绑在一起。最后,以科学的角度应对问题,不应将美丽的自然环境转换为金银财宝。
与此同时,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发布的《2024年世界数码竞争力排名》中,香港的排名上升至第七位。吸引人才的因素是需要良好的环境提供给专业人才居住。
香港地质多样性 地貌岩石保育
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协会主席蔡慕贞认为,透过此次发现的恐龙化石可以促进地质公园的发展。她指出,欧洲自1980年代以来,已经开始推动这方面的工作。她认为香港的地质多样性不仅限于石头,还包括各种水源、矿物和土壤的组成,这些组成共同构成了大自然的多样性。
提到香港地质公园,它位于香港新界东部和东北部,拥有包括新界东北的沉积岩和西贡东部的火山岩成为"一地质公园,两个2园区",占地5,000公顷。这次恐龙化石的发现无疑是对香港地质多样性的一项重要补充。
香港地质公园的老石可以追溯至2亿8千万年前的二叠纪,恐龙化石的出现可能将此历史推前至4亿年前。因此,无论是恐龙化石还是其他古生物化石,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她质疑香港在古科学研究方面是否有充分利用恐龙化石,并建议政府应该全面进行相关的探索。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两栖爬行专家、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客席教授刘惠宁博士指出,当大家将焦点放在自然环境上时,不应将人类排除在外,因为千年前香港就已出现人类的足迹。随著气候变化变得异常,例如最近西班牙的洪水灾害,同样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和开垦导致的。他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走进山林,还需要对石质和生态有深刻的了解。
发现恐龙化石"生不如死"
前天文台台长、气象专家、香港乡郊基金主席林超英直言,恐龙并没有真正消失,今天的鸟类实际上是恐龙的后代。他提到,恐龙的灭绝是自然界适者生存的原则使然。恐龙是温血动物,能够调节体温以适应环境。在古代,地球覆盖著茂密树林,恐龙适应炎热的气候,不能适应的则会面临灭绝,因此恐龙的灭绝并不是单一事件,而是覆盖整个物种的变化。
林超英不约而同地表示,这次恐龙化石的发现并未让他感到兴奋,政府应该如同教育市民气候变化的问题,使公众理解保育的重要性。他用"生不如死"形容这次的恐龙化石发现,认为恐龙不是消失了,而是以鸟类的形式持续存在。他质疑为何人们要依赖于化石的发现来获得惊喜,反而应该重视活生生的物种存在。
他以濒临绝种的黑脸琵鹭为例,香港发起全球保护黑脸琵鹭,参与国家包括中、日、韩、东南亚,数量由最初的200只增加至如今全球6000多只。
政府、商界、市民共同保育城市
在分享会第二部分谈到自然保育时,林健枝教授提到政府如何优化郊野公园,提升乡村文化,为旅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他将此次恐龙化石的发现形容为"虽死犹生",强调应该善用这一机会让过去的遗产"起死回生"。
从公共行政的角度,自然保育是一项大家都能共享的事务,因此政府和市民必须携手合作。若政府不投入资源,商界则不会跟进,而市民对于保育的思维是否受到潜移默化的培育也值得考量。他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善用香港独特的海岸线 推动"区区有地质"
蔡慕贞则指出,自然保育应是全面性的,并不仅限于生态,也包括地质的活化。她强调,香港的地质三代同堂: 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拥有十多种矿物质,以及山水地质景观和土壤的组合。所谓的"地质"不仅代表区域感和归属感,还具备教育和科研的价值。
其实政府在地质活化方面已有相关工作,只是较少受到关注。蔡慕贞提到,可以将太平山及西高山纳入地质研究,让登山人士有更深入的了解,当政府大力推动"区区有旅游",大家都可以发起"区区有地质"。而香港有1%的变质岩石,如古洞、新田一带,能够加以发掘和保留,这正是"从死变生"的实践。
蔡慕贞强调,香港在自然保育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政府在发展旅游景点时应欣赏独特的海岸线、六角柱石及香港最大的石墨矿等,这些都是香港的独特自然资源,与澳门和新加坡的自然环境各有不同。
修复郊野公园改善空气质素
刘惠宁认为,香港的郊野公园有著无限的扩展潜力,如果能够做好修复工作,对地质的保留以及野鸟的回归都会有所帮助。同时,增加树木的植种既能改善空气质素,也能防止山泥倾泻的问题。
他建议政府在后海湾淡水交界处恢复鱼塘,并种植红树,因为红树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比陆地树木高出四倍。不过,他表示,今年的施政报告中未能见到这些"自然保育"的计划。
生态保育舒解年轻人精神
林超英回应"自然"一词的定义,指这些是自我更新的过程,食物进入人体后也会被自然消耗,因此生与死是密不可分的。他强调生态保育并非一项蚀本的事业,正是降低社会成本的重要环节。他指出,即使是在香港这样富裕的国家,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仍需关注,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作为对于因建设机场第三条跑道而对海洋造成伤害的一种"补偿",政府当局计划在机场北部水域设立"北大屿海岸公园",该公园三面环绕机场,面积约2,400公顷,将是香港第八个及面积最大的海岸公园。
不过,林超英指出,这依然无法完全补偿湿地公园的损失,因为已经消失的部分将无法恢复,中华白海豚也难以再度回到该地区。再者,早期工程顾问的费用超过千万,他建议可以先圈地,然后将保育工作交由非牟利机构来执行。
香港基督教协进会生态关怀事工11月6日在香港圣公会诸圣座堂举办"从恐龙化石看香港的自然保育"分享会,邀请地理、生态、环境和岩石的专家,分享恐龙化石与香港的自然保育的关系,探讨香港自然保育的前路,王福义博士主持,约200人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