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自由的社会里,各人对政见可持不同的立场,但当人走向极端就会出现对立,甚至有人因此离开教会,基督徒应以甚么态度面对社会的不公义?
社会不义 基督徒勿抱悲观态度
中国神学研究院神学科副教授雷竞业在《今日华人教会》发文,基督徒"不应抱著悲观的态度看一切"只是缅怀过去,亦不可抱著所谓政教分离的心态,对社会的各种剥削不闻不问。
作为基督徒信仰与生活见证要合一。雷竞业指,假如一个基督徒温文有礼忠于家庭,但把高风险金融产品推销给知识不多的长者,本身已是不公义。
在教会的层面,雷竞业认为教会不是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而是"培育信徒同时具有个人德行和社会良知"。他指早前香港大学生以脏话辱骂老师事件,著重点不单是学生是否缺德,或甚么的惩罚方式来杜绝校园粗暴,而是"了解该学生的处境和心理状况,为何他要以此下策表达自己?"
雷竞业关注的是,借此事引伸出基督徒讨论社会议题时,"不要把缺德的行为变成争吵的核心",以及偏离了理性的讨论,只是互相指摘对方缺德,并且以对方的不仁合理化自己的不义。
他指,耶稣教导人要学习谨慎舌头,以能造就别人为我们言行的目的:"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马太福音5:37)。
教会是教育信徒互相尊重的场景
至于如何能够培育信徒有这种对话的德行?雷竞业认为,在教会讨论事务决策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场景。"教会领袖在决策过程示范一种温柔而公平的对话态度,纵然不同意对方的质问,也尽可能坦率回答问题而不是质疑对方的动机。"
同样,在教会主日学或查经班,学员对于导师所持的释经或应用经文立场纵使有不同意见,都需要展示尊重。教会团契亦要接纳弟兄姊妹带有负面情绪的真诚分享。"如果教会弟兄姊妹为了一些社会议题吵了一场,接著变成陌路人,这可能反映了弟兄姊妹间只有片面的交谊,所谓的契合源于各自隐瞒内心。"
他强调,"作为基督徒,我们知道自己是罪人,就算对方的看法出于自私无耻或是愚不可及,其实我们并不比他们优越。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宣告对方死有余辜,而是从对方的价值观出发,尝试让对方明白他们的言行如何侵蚀他们所高举的价值。"
雷竞业总括,信徒应该关心社会上不公义的事情,教会也不应因怕事而禁止信徒讨论。但信徒表态时要避免自义的心态,不以审判官的姿态互相指责,因为大家都是蒙恩的罪人。
社会失公义 基督徒勇敢站出来
现为执业律师居于宾州费城、公义团体"推动重视非裔人权联盟"发起人杨均安在《国度社区》亦表示,当社会失去公义,基督徒要勇敢站出来,不能麻木不仁。
他指出,在美国屡次发生的校园枪击事件,有基督徒选择走上街头参加示威要求禁枪,亦有基督徒并不相信政治法律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而消极变得麻木。
杨均安指,耶稣的心意是要藉著祂的子民更新转变这个世界,正如马太福音5章14至15节:"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他表示,当教会的信徒群聚在参议员办公室门前示威抗议禁枪时,世人就看见基督徒的见证。"身为基督徒,我们在各方各面持守所信的,就是要让世人看见我们身上的基督,在充满不公义的社会成为时代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