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阅读风气盛行一时,去年有出版商调查发现台湾民众阅读碎片化、社群媒体资讯作为阅读行为,书市更靠"丧班族"(来撑业绩,有牧者呼吁信徒深化阅读抗衡信仰"肤浅化";在香港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亦是信徒藉阅读灵命补给的好时机。
阅读习惯碎片化 "丧班族"撑书市
台湾出版商诚品与远见在回顾去年的畅销书榜,其书籍多为生活、自我成长、心灵等类别,而读者为压力沉重的"丧班族",即外表光鲜的上班一族,他们背后却充满对社会、新闻、职场、健康等负面情绪,要透过阅读一些"提供生活解答"、"追求自我成长"等书籍舒压,因而有指现今的书市竟要靠这"一族"来支撑。
去年有市场研究机构为了解台湾民众阅读习惯进行调查,从收回的2千多份问卷分析发现,六成受访者平均每天花不到1小时阅读书籍,七成人每次阅读不超过1小时,超过一半的人不会读完整本书,数位阅读取代纸本的人占六成多。报告总结指,现代人阅读习惯碎片化,每次阅读时间不会多于1小时,阅读量增加但大幅移往数位内容,及只会快速阅读不会读完整本书。
深化阅读抗衡信仰"肤浅化"
至于基督徒,有牧者认为阅读是不可或缺的,并且透过阅读增加信仰深度。台北中会重新教会牧师黄春生在"信望爱网站"发文指,台湾的学生大多期待毕业,原因是"终于可以不用再读书"。至于基督徒的阅读态度,黄春生认为没有深化的阅读将会使信仰"肤浅化"。他鼓励信徒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因为随著阅读信仰的认知都会增加广度与深度。
他建议信徒不单只读畅销书,还要读"老书",因"老书"都是"好书",即是经过时间粹炼而成的"名著"或"经典",承载了当时代精神的文化。
或许有认为阅读时间不足,未必能读完整本书。黄春生表示, 阅读书评也不失是好方法。只要找到好的书评网站或阅读杂志和书籍的摘要,可以弥补我们阅读不足的遗憾,在美国一些专业基督教书房会邀专栏作家写书评,他在"部落客"也会分享这些书评或阅读心得。
至于阅读畅销书,有些人会认为该类书只是一些深度不足的消闲书。黄春生指,畅销书包括文学与非文学类,透过阅读这些书了解时下最热门的话题,是与人对话和分享的媒介。他亦指,这些书不一定需要购买只要到图书馆或向人借阅便可。他习惯固定一段时间去逛书店,翻阅书介、序言,甚至快速浏览一番。同样,阅读报纸也可以达到其效果,黄春生引用英国司布真牧师(C.H. Spurgeon)所写的一篇文章:"我的惊心小书 (My little shilling book)圣经与报纸"。"一手圣经、一手报纸"提醒我们"信仰与生活"是必需连结的。
黄春生另指,多阅读小说有助信徒将深奥的神学概念以显浅的方式传达,耶稣的讲道大多都取材自生活,以简洁易懂的比喻传讲天国深奥的真理。基督徒文学家本仁约翰的著名小说《天路历程》都刻画出人性的软弱、罪恶,甚至引导人明白救赎与盼望之所在。
总而言之,黄春生鼓励信徒建立广泛的阅读习惯,以拓展信仰的视域,大量的阅读更能帮助我们与《圣经》之间建立深度的对话。
香港书展开锣 基督教机构办"阅读马拉松"
在香港亦有恒常的大型的活动推动阅读。
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于本月18至24日于会议展览中心展开,"基督教坊"今年以"阅读马拉松"为主题,口号是"鼓励阅读‧拥抱文字‧支持深耕"。
大会推出"30秒说书马拉松"于每天特定的时段不同的出版社和机构负责或邀请嘉宾30秒介绍一本书,令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读者透过速读方式对这些作品有初步了解。书展鼓励信徒参与阅读行列,同时亦是以阅读抗衡信仰"肤浅化"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