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徒心存感恩实践对神的承诺是很重要的,宣道会北角堂主任萧寿华牧师以《圣经》撒母耳记上第一章哈拿求子的事迹指,信徒愈奉献自己愈属于主。
萧牧师表示,中国成语"轻诺浅偿"是指对人轻易许下承诺但未兑现,基督徒对神如是,虽然神不一定施惩罚但会一再提醒我们曾向神祈求及许诺,为的是信徒愈奉献自己愈属于主而完全奉献主,神为此再提醒我们要奉献给主。
苦难显出神更大恩典
萧牧师指,撒母耳记上是民族黑暗、没有耶和华、自己是主的时代,但哈拿生下撒母耳是民族的转机。
他指,哈拿面对家人斗争,丈夫另一位太太毘尼拿取笑她没有儿女。为何神不给哈拿孩子?人常问为何人有我没有。在《圣经》新约,使徒保罗有一根剌是来自撒但,保罗祈求神拿走但神没有禁止撒但这样做,目的是为免他自傲,以致保罗显出神更大的恩典。
他以一位弟兄的经历为例,该弟兄患上鼻咽癌,饮水时咽喉感到有如被玻璃割的痛楚,求神拿走这根"剌",康复后才知以往能饮水自如都是感恩。
以为付出却是得益
萧牧师表示,"哈拿心里愁苦"(10节),"愁苦"不是指呻苦水,而是向神倾心吐意,这即代表神是可以亲近的。哈拿最终得儿子,经历从无到有,"很多时候人祈求神,渴望得到自己所想,当未如愿的时候以为无但其实是有,只是神并非按著我们的时间。"
他分享指,教会有一导师因著往外地事奉急需一笔金额,萧牧师向神求赐他这笔款项以致能奉献给该导师,但到了自己心目中的限期仍未收到款项。然而他心中却知道神已供给,惟有继续等待。后来得悉有机构受感动预备了一笔款给他,而机构开出支票的日子正是他心目中限期的日子,当他将款项奉献给导师后,萧牧师的回港旅费亦得到旅行的折扣优惠。"很多时我们为别人祈求,原来最终被供应的是自己。"
谨记承诺回应主呼召
萧牧师引述,哈拿祷告过后便「去吃饭面上再不带愁容」(18节),并且乐意奉献孩子给神。相反在马太福音19章,一位少年的官来问耶稣「该做甚么善事才能得永生?」 耶稣告诉他「变卖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还要来跟从祂」,他就「忧忧愁愁地走了」。
萧牧师指,有些时候我们觉得能为主奉献到甚么,但奉献并非因为我们能为主做甚么,而是表明神是丰盛的主,一切都属于主,奉献是尊重祂,认定一切的主权在于祂。
萧牧师认为,哈拿奉献撒母耳给神将"这孩子归与耶和华,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28节)并非一种交换,祢给我生子我就奉献给祢,而是哈拿深知神是丰富的主,履行许下的承诺。
萧牧师亦分享,有一位弟兄一直被神呼召去宣教,只是放不下工作迟疑不决。但当见到与他同年月生当消防员的要好朋友,第一天上班却殉职时,该弟兄就知道要立刻放下一切,回应主的呼召到纽西兰岛宣教。
萧牧师期望我们不可作"轻诺浅偿"的基督徒,并时刻谨记自己对神的承诺,赶快回应神的催促奉献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