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世代(1997-2012 年出生)正在興起,成為屬靈運動的主導力量。來自印度Jubilee Memorial Bible College的新約講師John Fredrick David在洛桑發表的一篇文章《Z世代:南亞教會不能忽視的野火》(Gen Z: The Wildfire the South Asian Church Can’t Ignore)中指,Z世代期待的不只是被教育,而是被信任、被賦予責任,並渴望與屬靈領袖建立真實關係。
John Fredrick David的文章直指南亞地區,但似乎亦適用於普遍的Z世代。
不只是「數位殭屍」——他們渴望意義與真理
社會時常給予 Z世代負面標籤,將他們視為「數位殭屍」、「沉迷螢幕、脱離現實」,用虛擬讚取代真實連結、用懷疑取代信仰的迷失世代。在南亞強調尊重長輩、重視榮辱的文化下,「年輕人不聽話、不尊重長輩」等評價更是常見。
然而,John Fredrick David 強調,這些年輕人遠非被動媒體消費者。相反地,他們具備高度自覺,對資訊有剖析、質疑和挑戰的能力。在 AI 假新聞、資訊混亂、真理相對的世界裡,他們更積極尋找客觀的道德標準與不變的真理,展現出與過去世代相似的對意義和價值的追尋。
Z世代是史上與科技連結最緊密的一代。然而螢幕背後有不安的心靈,他們渴望真誠的關係與深刻的歸屬感。John Fredrick David 指出,「這正是 Z世代美麗又悲傷的地方:他們是最『連結』的一代,卻也是最孤單的一代。憂鬱和焦慮如影隨形。但這份脆弱也是他們的力量——他們不怕承認自己的破碎,也不以尋求幫助為恥。」
年輕人渴望真實的信仰、真誠的關係
來自印度的年輕 IT 工程師 Kenneth説:「我們一直渴望有道德價值觀來作為我們生活的標準。」但他亦坦言:「我們不喜歡被説教,更想參與對話。」28歲的斯里蘭卡年輕牧師Blessing 則説:「Z世代很有趣,他們想冒險,想參與其中。」
David指出Z世代有三大需求,首先是渴望真實的信仰:他們追求的不是表面無瑕的教會生活,而是能坦承掙扎、疑惑與破碎的信仰歷程。Z世代渴望教會領袖展現真實與脆弱,讓信仰回歸本質。其次是到信任和機會:他們希望參與當下,不願只當「未來的領袖」;他們還渴望得到真誠的陪伴與同行,而不是單向教導。
然而,許多教會仍以傳統課程和講座為主,未能真正觸及Z世代的需要。John Fredrick David寫道:「我們開發了很多課程,Z世代卻想要真實的陪伴;我們開講座,他們想要交流;我們給他們規則,他們渴望關係。」
John Fredrick David 提醒,Z世代是教會的契機——他們的批判性思考、參與渴望與真誠追尋,將成為推動未來信仰社羣轉型的重要動力。因此教會應積極回應其需求,擁抱改變,若能看見其潛力、賦予實際責任,將激發他們的投入與成長。
John Fredrick David 現任印度 Jubilee Memorial Bible College 新約聖經講師,與妻子 Gethzie Magdaline 育有兩子,致力於培育下一代基督教領袖。
(資料來源:洛桑運動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