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主導宣教」策略 全教會同擔大使命

在華人教會當中,宣教大使命的推動一向是以牧長為主導。而大部分信徒則處於較為被動的角色,隨著本身屬靈生命的成長,需要經過一個漸進、緩慢的過程才深入關心以至投身宣教事工。

今年1月號的《教牧分享》雜誌中,美國北卡州華人福音基督教會主任牧師何俊明牧師「讓信徒主導宣教」一文以實例介紹在自己教會嘗試推行的「信徒主導宣教」策略。在這過程中,教會會友皆品嘗到「參與主工」的喜樂,而且宣教成果比預期更好,使得教會的宣教事工得以發展。

宣教多由牧長主導 信徒冷淡有原因

何牧師介紹,宣教事工傾向由牧長主導、策劃、推動的原因是:一般信徒對宣教事工較陌生、沒太多經驗。教會多鼓勵信徒逐步學習為了宣教地點及需求代禱,進而增加為宣教事工、宣教士或奉獻。

對於信徒普遍對宣教事工反應冷淡,他分析幾個主要因素:「信徒想到自己一來沒有受過神學訓練,二來不知能作什麼,三來想到任務艱巨而膽戰心驚,四來忙碌得沒時間準備及參與,五來沒太大膽識及熱誠。因此,總是採取消極、被動、冷淡的態度,覺得只要為所支持的宣教士及福音機構禱告和奉獻就已足夠。」

信徒策劃推動短宣 體驗「與主同工」的成果

於美國牧會的何牧師以個人經驗分享到,如果教會嘗試讓信徒來主導宣教事工,可達到事半倍之效。何牧師在自己的教會就曾經讓教會負責宣教的執事來策劃教會整體的短宣事工。

何牧師舉例,一位負責宣教的執事召集了6位同工商量。之後按照提議在這位宣教執事大陸的家鄉兩個不同地點短宣,其一對象是他們親戚工廠的一百多位元員工,其二對象是另一位親戚所召集的50位左右的親友。那次兩地的短宣成果頗大,宣教執事及會友親身參與,真切體驗到宣教成果。

短宣第一站,牧師夫婦及會友們共8人分工合作,彈吉他、帶唱詩歌、分享見證、佈道。工廠廠長讓員工輪流來聽道,且員工在聽道的時間也照算工資。結果,出席者的信主比率很高,短宣對後來也為初信者提供書籍、影音材料,並常年不定期回國進行培訓,又鼓勵信徒到附近的家庭教會聚會。

另外一處在西北某地以信徒主導的短宣也同樣蒙神祝福,50位左右親友有40人決志,其中一位黨委書記私下決志並接受洗禮。

何牧師再談到另外的一位姊妹,她母親來美探親的時候已在教會相信耶穌,後來借著弟兄姐妹去國內探望,她母親邀約十幾位退休女教師吃飯且聽福音。那幾天,數位教師及這位姊妹的老黨員父親都接受了主。

這些例子中豐盛的短宣成果給短宣同工和教會會友極大的激勵,有更多人隨之盼望參與下次短宣。不但是中國大陸,會友在德國東部主動推動的短宣事工也非常有效。

何牧師總結説,「信徒主導短宣」的模式與傳道人由上而下的主導模式迥然不同,各有特色。他認為,信徒完全參與投入,就會有使命感、責任感,並積極主動負責策劃、推動、執行,因此以信徒主導的成果往往較所預期的更美好。 

何牧師最後呼籲:「我們必須信任他們,給他們機會,放手給他們。我們不妨雙管齊下,無論如何求主賜我們百般智慧把福音更有果效地傳出去。」

  • 新基因工程技術誕「三人DNA嬰兒」用人類胚胎實驗引倫理爭議

    新基因工程技術誕「三人DNA嬰兒」用人類胚胎實驗引倫理爭議

    近日一項基因工程技術的新突破引起了科學家和基督教倫理方面的的擔憂。英國使用三人的DNA創造嬰兒以預防致命的遺傳性疾病,據悉過去五年內已有8名「三人DNA寶寶」出生——除父母DNA外,這些嬰兒身上還會有0.02%來自另一位女性的遺傳物質。

  • 可持續宣教研討會:「關係優先」成21世紀新模式

    「2025可持續宣教研討會」7月19日在香港揭幕。香港差傳聯會羅兆麟牧師指出華人教會半世紀宣教迷思:追求數字、各自為政,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他疾呼「關係」才是永續關鍵,強調大使命需以整全福音重建人神連結,翻轉傳統量化思維。

  • 全球華人宣教會議綫上舉行 聚焦21世紀門訓與契機

    第五屆全球華人宣教網絡會議於2025年7月6至12日舉行,今年以「華人教會的門訓與契機」為主題,涵蓋兒童與青少年事工、長者、聖經研讀、保羅書信、啟示錄及現代科技(如AI)等多個面向。會議由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海外校友會所設立的「信望愛宣教動員中心」主辦,為自2021年以來連續第五屆舉辦的全球華人網絡宣教會議。

  • 被禁普林斯頓大學女子田徑賽 跨性別運動員興訟

    一名自認為女性的男性運動員,因被取消女子田徑賽的參賽機會,現正向普林斯頓大學及相關體育官員提出索賠。

  • 歐凱莉(1933–2025):教我如何研讀聖經的姊妹

    我很蒙福,從小每週都去教會。我幾乎不記得自己什麼時候開始知道挪亞、摩西、彼得、保羅這些名字的。聖經對我來説一直都不陌生。但如果你問我:「是誰教會你如何查考聖經的?」我毫不猶豫地會回答:歐凱莉(Kay Arthur)。